第二百七十四章 舉事

二月二十七日,統矢城。

高瓊眼中帶著思量,看著面前的高長壽、白弄川。

白弄川是從宋境回來的,已將所見所聞以及李瑕的回復都說了。

高瓊聽了之後思量了一會,重新確認了他關心的問題。

“兀良合台真是這位宋朝的李縣尉擊殺的?”

白弄川道:“依小人所見,該是真的。”

“李瑕李非瑜。”高瓊低聲念叨了一遍,又問道:“他會來統矢城見我?”

“說是與少主談打通走私商道一事,想必再有月余便能到。”

“他交代慕儒的那句話,你再說一遍。”

“是。”白弄川道:“李縣尉說,能擊殺兀良合台,是因敘州軍大敗蒙軍主力;因長寧軍牽制蒙軍余部;因宋軍有火器、船只、弓弩等等軍備;因大宋百姓熱忱抗蒙……此種種,皆大宋之國力。

總之,他自稱是倚借大宋國力、才僥幸撿了兀良合台首級。反觀大理,國滅、君降,無任何國力可為倚仗,少主與嶽侯若舉事,獨木難支,必敗。萬不可輕舉妄動。”

高瓊點點頭,深以為然。

他看向高長壽,嘆道:“看來,你這位朋友與我看法相同。占領大理城、殺段興智……靠這抗蒙是做不成的。眼下最重要的是積蓄實力。”

“我不認同。”高長壽搖了搖頭,道:“當趁百姓還有熱血,號召群雄,盡快推翻段氏、驅除蒙韃。”

高瓊道:“你要我再次聯絡三十七部舉事,能敵得過蒙軍嗎?當年父親以舉國之力抗蒙尚且大敗,何況如今?”

“阿術率軍東進交趾、大理國內民怨沸騰,為何不敢一試?”

“數萬人、數十萬人之性命,不是拿來試的!”

高瓊叱了一聲,又道:“此次並非只有我勸你,李瑕信上也說不可草率舉事,義軍若無甲、無馬、無糧,未經訓練,輕舉復國大旗,平白葬送性命而已。”

高長壽皺著眉,有些焦慮。

高瓊又道:“我知你心急,萬幸你未瞞我,而肯將李瑕這意見坦誠告我,且耐心再等等,如其所言,打通走私商道、積糧治兵……謀大事不可急在一時。”

高長壽心情不太好,卻還是點點頭,道:“你是高氏之主,你不肯號召人馬舉事,我能奈何?依你便是。”

“且準備收購馬匹,與李瑕交易吧。”高瓊苦笑道,“磨刀不誤砍柴功。”

“嗯,走了。”

高長壽帶著白弄川離開,高瓊臉上的苦笑漸漸褪了笑,只剩苦色。

他從屜中拿出一封書信,再次看了起來。

信是一個當年追隨高泰祥抗蒙的彝族首領所寫,說是當初黑初山一敗之後,他僥幸未死,遁入寺廟,取法號“舍利僧”,以佛之名義號召百姓,欲趁兀良合台已死、阿術東征交趾之際舉事,邀高瓊共襄大業,願奉他為義軍之主。

……

世事有時很奇怪。高長壽一心舉事,得到了李瑕勸他緩緩圖之的信;高瓊不願起兵,得到的卻是舍利僧這封共襄大業的信。

高瓊已寫了一封回信,但數日以來,並未收到舍利僧的回信。

對此他深感憂慮。

今日見過高長壽之後,他心裏已更傾向於李瑕的提議……先打開走私商道,以馬匹換取宋境來的茶、絲稠、瓷器、鹽等物,販給大理權貴或運往吐蕃、天竺,賺取錢財,籌積糧草,冶煉武器、盔甲。

之後,可謀取川滇交界之處為據點,築山城、練精兵,等待宋蒙之戰出現轉機。

至少要等宋軍奪取川西、中斷蒙古與大理的通信;同時川滇可互為倚仗、相互支援。如此,才是真正的良機。

如李瑕所言“倚大宋之國力”,徐圖進取。

在他看來,貿然舉旗只會將許許多多尚存膽氣卻又手無寸鐵的百姓、山民、信徒送到段興智的屠刀之下而已……

高瓊鋪開紙墨,提筆打算再給舍利僧寫封信,忽聽到敲門聲響起。

進來的是高瓊的族弟,名叫“高均錦”。

“大哥。”

高均錦進屋之後,先是關上門,這才遞了一封信在高瓊手上,低聲道:“從善闡城來的信……這次,不是秘信。”

高瓊搖了搖頭,心知“不是秘信”意味著舍利僧已起兵了。

他打開信封,掃視了一眼,愁苦之色愈濃。

“半月內,十萬義軍即至統矢城,介時請少主開城。”

……

善闡城。

善闡既後世的昆明,南詔國時始建“拓東城”,大理國時稱“善闡城”。

此地為大理陪都,滇中重鎮,商工繁華……

三月初一,城頭的大蒙古國旗幟倒下,起義軍已攻下了善闡城。

一名黃袍僧人站在城頭,雙手合什,為戰死的義軍士卒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