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開拓

楊崢的這道詔令下去,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留在大秦,處處受管束,還要忍受朝廷的盤剝,而殺出去,天高皇帝遠,想幹什麽就幹什麽,這種誘惑無以復加。

遼東本來就是漢土,物產豐足,人口不少,從周朝開發至今,雖不如中原繁華,但也絕不是蠻荒之地,至少比南中要強一些。

一個世襲罔替就足以讓豪強們饞的流口水。

朝廷還允許他們自募鄉勇,兵部甚至放出話來,可以售賣中軍淘汰下來的裝備,皮甲不限量供應,戰馬也可出售!

條件只有一個,每家豪強根據軍隊的規模,配置宣義郎。

宣義郎不幹涉他們怎麽打怎麽殺怎麽搶,只負責統籌規劃,溝通朝廷,聯絡友軍,避免為了爭搶利益,自相殘殺。

漢末豪強就已經非常強大。

劉備入主徐州,糜竺以僮仆萬人附之。

孫策起兵,周瑜、魯肅自帶部曲錢糧從之。

不管楊崢怎麽打壓豪族,他們總會有辦法隱匿人口。

很多部曲都是幾代人依附豪族,有宗族禮法約束,早就成了一塊鐵板。

傳統手段很難剝離他們之間的關系。

更何況很多大族都是同姓之人,一個村、一個裏,全都血脈相連,朝廷的意志很難推行下去。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

豪強與朝廷的關系從對抗轉為合作,合法兼並土地,合法圈禁人口,還世襲罔替。

只需要屁股挪個地方。

這種好事哪裏去找?

豪族不是蠢材,分封意味著什麽全都心中敞亮。

遼東那片冷是冷了點,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幽州也沒有多溫暖,這個時代的北方人,早就習慣了苦寒。

聽說朝廷弄出棉襖和棉被,穿在身上比貂皮還暖。

煤餅也在民間大規模推廣,冬天的苦寒也不是那麽難熬。

楊崢原本只針對河北豪族發的詔令,沒想到中原、山東、關中的豪族都跟著響應起來。

一封封請願書從大秦帝國的五湖四海雪片一般飛入大興,在楊崢面前堆成了一座小小的紙山、縑山……

請願書裏面把楊崢吹成了千古未有的聖君,還說此舉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他們願意為大秦拋頭顱灑熱血,開疆拓土,成萬世之功業!

有幾個激進的,甚至請求楊崢把淩煙閣多留些空位,給他們挪些地方……

事情的火爆程度遠遠超過楊崢的想象。

這些年大秦的信用還是靠得住的,基本沒有食言而肥之事發生,所以朝廷的任何一道詔令,民間總體上還是擁護的。

信用不僅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本。

商鞅變法之前,首先做的是徙木立信。

楊崢在西平出道時,說砍人就砍人,說滅族就滅族,從不開玩笑……

“若中原人口大肆遷徙遼東,豈不中原越發空虛?”杜預提醒道。

這年頭到處都缺人。

滅晉吞吳、度田均田之後,戶二百五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八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

看上去還不錯,但分攤到偌大的國土上,就顯得稀薄了。

須知,現在大秦的領土西至夷播海,南盡交州,北達燕然山。

承載文明的是人口,沒有足夠的人口,談什麽擴大華夏文明圈?

同時代的薩珊王朝,人口也差不多一千兩百萬左右。

“杜令君多慮了,漢人講究落葉歸根,外出掠……開拓是一回事,真正定居遼東又是另外一回事。”衛瓘笑道。

這個時代的遼東不是後世的東北三省那麽一小片,而是涵蓋了長白上,外興安嶺、庫頁島的廣大區域。

從沙盤上看,並不比關東小多少。

楊崢咳嗽了一聲道:“豪族願去,朕歡迎之至,人口不足,鼓勵生育便是!”

後世華夏為何如此內卷?

歸根結底,還是生存空間不足,十四億人窩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能不卷嗎?

對比昂撒人,歐、美、澳,到處都是他們的地盤,橫跨五大洲四大洋。

其實中原王朝一直有個魔咒,在占城稻沒有引入之前,人口的峰值在五六千萬左右。

達到這個人口數量,中原王朝就會病入膏肓。

漢朝是這麽崩的,唐朝也是這麽崩的。

所以經營遼東,不是楊崢好大喜功,而是為了子孫後代考慮,為這個民族考慮。

其次,秦人在偌大的遼東站住腳了,也能壓制當地的蠻族。

遼東白山黑水裏的野人一直是中原心腹大患!

“此次豪族只是打前站,大秦休養生息之後再跟進,也許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後方能看到成果,但,有些事,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做,自今日始,開拓遼東為大秦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