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布防

移風易俗並沒有遇到多少阻力。

這年頭吃上飯就不錯了,沒多少人關心發型和衣服。

索靖推行起來沒費多少功夫,本來這麽多年,楊崢已經打好基礎,現在不過是收獲的時候。

龐青與霍彪的身體也漸漸好起來。

霍弋大破東吳,斬殺東吳交州刺史、大將修則,拿下大半個交州的捷報傳入長安,朝堂上人人振奮。

形同於大秦不費一兵一卒,而牢牢占據南中,以及交州偌大的疆土。

這種軍功代表什麽,不言而喻。

霍彪一躍成為長安城的紅人。

霍弋還主動請求朝廷派遣官員,設宣義司、撫慰司,其忠心已經不需多言。

霍弋也一躍成為能與張特、杜預並肩的秦國第三位帥才。

秦王長女與霍彪的婚事更是轟動一時。

這意味著大秦的南面徹底穩固下來。

秦國朝野自然對霍弋祖孫贊不絕口。

楊崢也不吝嗇,封霍弋為鎮南將軍,都督南中、交州諸軍事,加護軍,封高鄉侯。

楊稷為交州刺史,威遠將軍,虎賁郎將,董元為郁林太守,明威將軍,鷹揚郎將,毛炅為日南太守,定遠將軍,鷹揚郎將,孟月為九真太守,宣信將軍,鷹揚郎將,四人全部進封關內侯。

其他十名將領,皆為關中侯,虎衛郎,按功勞大小擢為偏將軍、校尉等。

賜以精制明光甲、百煉寶劍,旌旗、牙仗等物,表彰其功。

參與征討的十五家豪強,皆封關外侯,賜以驍騎郎、鷹擊郎等勛位,寶甲利刃,旌旗牙仗這些榮譽之物自然也少不了。

總之榮譽給他們拉滿。

實質性的好處,則靠他們自己去外邊拿了。

不過豪強們要的就是長安的承認,確保他們在南中、交州的正當性。

此戰不僅南中高枕無憂,還拿下大半個交州,給上躥下跳的東吳當頭一棒。

“東吳遭此大敗,必定惱羞成怒,反攻交州,大王當早做準備。”衛瓘卻沒有楊崢這麽樂觀。

楊崢眉頭一皺,這種可能性極大,現在晉、吳結盟,雖然是紙糊的盟友,但面子上還是撐著的。

司馬昭元氣大傷,楊崢也要均田徙民,都沒有發動大戰的精力。

東吳就不一樣了。

壽春之戰,損失也就文欽、唐咨這幫北國降軍,全端全懌都是全氏部曲,東吳主力並未折損,司馬昭還故作大方的放了數萬俘虜。

東吳實力尚存,精力旺盛。

“可令蜀中大軍屯於永安,以作隨時出擊之態,牽制吳軍?”楊崢轉眼就想出一策。

把吳國的精力都耗在永安城下。

衛瓘搖搖頭,“吳國亦有能人,必能窺破大王之謀,交州鞭長莫及,東吳水軍轉眼既至,我軍難與東吳爭鋒,不如徙其民入南中!”

交州大勝,一方面是霍弋、楊稷、毛炅等人奮勇作戰,豪強支持,另一方面,是劉俊、修則這些人不堪大用,東吳也被打的措手不及。

秦國的國力投入蜀中已是極限,能得南中,還是靠霍弋鼎力支持,至於交州,則已經超過了目前秦國的力量投送極限。

楊稷等人固然可以防守,但修建城池訓練士卒開辟屯田,也需要時間和資源的投入。

吳國不會給這個機會。

東吳水軍渡海可以直接攻打交阯。

楊稷等人的兵力處於嚴重劣勢。

如果是兩三萬、四五萬這種級別的大戰,霍弋楊稷應該能對付。

但東吳若是瘋狗一樣,十幾萬大軍水陸並進,交州肯定守不住。

衛瓘擔心的也在於此。

東吳那幫人不能以常理揣測。

明明應該秦吳結盟共同瓜分中原,但人家偏不,就是要跟你死磕。

這種性格跟孫權很像,早年英明神武,赤壁迎戰曹操,啟用魯肅、陸遜,晚年一言難盡,二宮之亂就是孫權一手弄出的,直到現在,還未跳出其陰影。

毫無疑問,東吳已經步入晚年。

“伯玉之言是也,不過既然以霍弋都督南面諸軍事,孤去信一封,征詢他的意見。”

該給的尊重還是要給。

楊稷、毛炅、董元這些人都是霍弋舊部,還是聽聽霍弋的看法。

而且霍弋本人也是名將。

衛瓘亦點點頭,“大王所言極是。”

說到軍事,楊崢目光轉向沙盤,秦國遷都長安,蜀中百姓紛紛北遷。

但潼關不在手中,心裏始終有些發虛。

和平只是短暫的,戰爭才是永恒存在的。

三國以來的戰爭,都變成了掠奪百姓為主,曹操遷徙漢中、漠南匈奴、烏桓,司馬懿遷徙遼東漢民,諸葛武侯遷徙隴右百姓,姜維也是如此。

未來一旦大戰,晉軍肯定先掠奪百姓。

楊崢當年也是這麽對司馬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