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狡詐

回到西都,杜預帶著一張圖紙來見。

是冶鐵的流程圖。

上面標注了生鐵、熟鐵、鋼的轉化方式。

不同於以往的塊煉法,先將生鐵連成熟鐵,再將熟鐵百煉成鋼。

而是生鐵熟鐵混合熔煉。

“此法漢末既有,名為灌鋼法,關中已有鐵匠以此法冶煉,我整理郭家藏籍中的冶鐵之術,走訪西都城鐵匠,揣摩而出,不過並不成熟,生鐵熟鐵各含多少,冶煉的火溫也許提高。”

這時代就有灌鋼法了?

楊崢欣喜若狂。

技術就是戰鬥力。

後世總說四大發明,卻把灌鋼法漏掉了,其實含金量最高的應該是灌鋼法。

楊崢記得是南北朝時,一個叫什麽綦毋懷文改進出來。

當初因為這個名字太怪異,所以記住了。

傳統塊煉法,仿佛鍛打,將碳滲入熟鐵中,百煉成鋼。

而灌鋼法,則是生鐵和熟鐵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熔煉。

熟鐵取生鐵中的碳成鋼,生鐵去碳在高溫下直接成鋼。

這項技術直到十七世紀西方才出現。

這時代的牛人都是全方位的。

不成熟沒關系,作為穿越者的楊崢知道這條路是對的。

剩下的就是試驗了。

“元凱此法可抵十萬大軍!”

杜預先是欣喜,但轉瞬,眉眼間爬滿憂慮。

“得此灌鋼法,大魏之幸也!”

這話楊崢當然聽得懂,“此亦為華夏之幸也!”

杜氏兩代受魏恩,杜預又得夏侯玄庇護,雖然曹爽、司馬懿都不待見杜氏,但並不妨礙杜預對曹魏的忠誠。

不過楊崢覺得,很多技術是世家出身之人發明,但也離不開百姓在勞作中的不斷實踐和改進。

漢末至魏晉,堪稱是技術爆發的一個時代。

左伯紙、灌鋼法、麻沸散、圓周率、火藥、九章算術、齊民要術、傷寒論等等。

顧不得勞累,楊崢與杜預趕緊鉆進城中鐵匠鋪。

城中的鐵匠原是郭氏的家奴,連同木匠、皮匠等等技術人員,全被楊崢霸占。

這是貨真價實的第一桶金。

靠楊崢在枹罕摸索,終究是小打小鬧,不知道弄到猴年馬月去了。

生鐵和熟鐵混合比例試驗幾次也就出來了。

灌鋼法最大難題還是在於溫度。

也就是木炭的成色。

飯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這個冬天,楊崢幾乎與杜預都待在鐵匠鋪中,從鍛爐、到橐龠、到木炭,一步一步改進。

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

楊崢知其大略,往往兩三句話就令杜預茅塞頓開。

而杜預細致入微,一點就通,動手能力極其強悍。

二人正好取長補短、齊心協力,在鐵匠坊中二十個晝夜,蓬頭垢面,累了就睡在鍛爐邊,餓了隨意吃一口幹糧。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這二十多天接觸下來,楊崢發現杜預是這時代頂級的能工巧匠。

什麽東西到他手上,花上一兩個時辰,便可改造的更合理。

楊崢除了出些點子,更多的時間是給他打下手。

整個西都城的資源都被調動起來,終於以灌鋼法練出一塊鋼來。

一向沉穩的杜預也忍不住喜笑顏開。

“興雲,此鋼冠絕天下!”

不僅是冠絕天下,而且效率極高,無需如以前那般千錘百煉。

當然,千錘百煉的確容易出精品。

魏武曾鑄百辟刀與倚天劍,以龍、虎、熊、鳥、雀為紋飾,調七十名頂級能工巧匠,費時五年才成功。

但這種玩意其實不太適合用在戰場。

更不可能大規模裝備。

“得此神品,必破鐘羌!”楊崢笑道。

對付鐘羌其實大材小用了,這玩意領先這個時代。

冷鍛甲、鐵浮圖、拐子馬可以提前問世了。

二人在鐵匠坊中相視大笑。

“此法為我華夏瑰寶,萬不可泄露,我會專設候官監察之。”楊崢叮囑道。

杜預深以為然。

楊崢將連成的鋼回爐重鍛,在杜預的配合下做出了一把二十斤重的長柄狼牙棒。

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此類兵器,名為“殳”。

喚來劉珩,讓他試試。

“此物為何如此醜陋?”劉珩卻一臉嫌棄。

杜預又笑了起來。

楊崢恨不得一口老血噴他臉上,這廝長得滿臉橫肉歪瓜裂棗的,倒嫌東嫌西。

每次上戰場,都是這廝兵器毀壞最多。

“少廢話,你且試試手。”楊崢懶得解釋。

劉珩不情不願的提起,掂量了兩下,“還行。”

舞動起來,虎虎生風。

一棒子下去,石頭碎裂,冰雪激飛。

劉珩很快就感覺出此物的生猛,愛不釋手,“將軍為何不早些拿出來?有此物在手,蒙虓也不是我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