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 惟願華夷一文軌(第2/3頁)

朱祁鈺聽聞笑著說道:“宣,讓胡尚書進來便是。”

劉吉全程都有些茫然,就是進了陛下的書房,還是有點懵,他師父胡濙這招數,其實很簡單,那便是倚老賣老,無理取鬧!

這嘴上說的是請罪,可是這事兒這麽辦,真的是在請罪嗎?

“胡尚書,看看朕這幅字如何?”朱祁鈺讓胡濙等人免禮,而是指著自己剛寫好的那幾個字,惟願華夷一文軌。

胡濙老了,眼神有些渾濁,他定睛一看,便知道出自哪裏,胡濙笑的格外真誠,他猜對了,陛下並非懈怠,而是最近朝中事情繁雜,尤其是這北伐一事,似乎沒有了一個具體的方向,不上不下,不進不退,打不得,退不得一樣架在了那裏。

陛下這一日,不過是對過去做個總結,找到一個目標,便是找到了方向。

“好!這字好啊!”胡濙看完內容,直接一記阿諛奉承就說出了口,甭管字寫得到底好不好,皇帝丹青筆墨再好,有治國有方重要?

況且陛下這字確實不錯。

“胡老師父,這十二惟的永樂大鐘,為何而建?”朱祁鈺則是看著那副字出神的問道。

胡濙反復斟酌,才感慨良多的說道:“永樂十九年遷都之後,三大殿失了火,朝中起了非議,文皇帝心裏憋屈,就想找榮國公道衍和尚聊聊,可是這道衍和尚先行一步,永樂十六年就走了,文皇帝心裏話說不出,便這麽悶著,而後便寫下了這十二惟願,算是給了朝臣們一個回答。”

永樂十九年遷都之後,朱棣的日子反而過得不如之前自在了,這剛遷都就是三大殿大火,是與非、功與過鬧得愈演愈烈,而當時朝中圍繞著太子和漢王府的爭鬥也是極為兇悍,絕非胡濙輕描淡寫的非議二字可以概括。

朱棣想找個人說道說道,可是這姚廣孝,也就是榮國公道衍和尚已經走了。

朱棣若是有功於社稷,那為何招致天火,這剛遷都就是一把大火?為了回答這個功過的問題,這才有了這十二惟願的永樂大鐘,這是朱棣留給子孫的宏願。

“沒什麽用。”朱祁鈺搖頭說道,若是他,他就不回答,無愧於心,無愧於社稷,無愧於蕓蕓眾生,由他們胡說八道便是。

“明日例行廷議便是。”朱祁鈺對著胡濙說道,他不是累了要直接開擺,翰林院的翰林們蹬鼻子上臉說他是隋煬帝楊廣,他只是不認同,也沒生氣。

他只是在思考北伐到底為何,這個答案,在這一天休沐中,逐漸清楚了起來。

“陛下英明。”胡濙趕忙俯首說道。

“這道中旨送往中路軍,讓濡兒替朕看望下商學士。”朱祁鈺摸出了一份中旨,讓朱見深代皇帝看望為國負傷的商輅。

這道中旨是鴿路送去的,太醫院的院判欣可敬已經出發,要親自前往中路軍,看看商輅的傷勢,防止這三元及第的狀元郎,就這麽一命嗚呼在北伐的路上。

朱祁鈺的中旨來到了中路軍的大營,中路軍紮營在了應昌,應昌依山傍水,面前便是答臘海子,背靠曼陀羅山,而在湖的對面則是三石山。

這裏是瓦剌的夏盤營,可是這夏天已經到了,這瓦剌因為大明軍的北伐只能活動,在冬盤營的範圍,這一下子,牲畜不興,人丁不旺了。

商輅身上蓋著毯子,躺在躺椅上,這傷勢還不能獨行,稍微走動一二便會牽扯到了胸口的傷,鉆心的疼。

“商學士接旨。”宦官拿著皇帝陛下的中旨宣讀之後,朱見深才能代陛下探望,這是禮。

商輅想起身,宦官趕忙說道:“陛下有旨:商學士不必拘禮,咱把商學士從清貴的位子哄了下來,出來辦差,勞累奔波卻遭此大難,商學士不要埋怨咱便是,快些好起來,好為大明繼續效力才是,著沂王深代為探望,以表君臣之誼,欽此。”

商輅是三元及第,對禮法的追求比胡濙還要苛刻一些,這到底是君君臣臣的儒教大義重要,還是聖命重要,商輅說了不算,他的身體不支持他遵循儒教大義,起不來就是起不來。

商輅只好躺在躺椅上,帶著幾分虛弱的口氣說道:“臣謝陛下聖恩,大明生養之恩,自當以死報社稷。陛下榮恩,輅為陛下效犬馬之勞,披肝瀝膽,在所不辭。”

朱見深這才走了進來,詢問了下隨行醫倌商輅的病情。

“陛下說了,讓商學士不要再隨軍征戰了。”朱見深首先傳達了聖意。

“殿下,臣這幾日困於病榻之上,不聞外事,請問殿下,糧草可有錯漏之處?”商輅歪著身子問道,這幾日身體上的疼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還是比較擔心中路軍的局勢,他中了一箭兩眼一抹黑躺在了病榻之上,可是這糧草到底是否出了問題,商輅心裏就像是住了一只貓一樣,抓心撓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