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陛下,要不再等等?(第2/3頁)

永樂元年,朱棣剛剛靖難,就派出了諸多使者帶著‘欲遠方萬國無不臣服’的詔書,前往朝鮮、安南、占城、暹羅、琉球、真臘、爪哇、蘇門答臘諸番宣諭賞賜。

但是朱棣的賞賜,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甚至前往爪哇的使者不知所蹤。

黎季犛偷襲大明軍隊,戲侮大明,徹底將朱棣的怒氣點燃。

而朱祁鈺對再復安南有著強烈的執念,大明講武堂裏有一副巨大的堪輿圖,那副堪輿圖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上面就有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還有舊港宣慰司。

大明皇帝之心,路人皆知。

如何討伐安南,再設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是講武堂的熱門題本,計劃極為周詳,而其中以英國公張懋的題本最多。

張懋的請戰,不是無的放矢,而是自進入講武堂之後,就在準備。

朱祁鈺繼續說道:“這有些事,總要是手底下見真章,交趾三月平定,本來心懷鬼胎的南洋諸國,便安穩了下來。”

“問罪之師,安南之鑒,威震諸番,海貿得以暢通無阻。”

朱祁鈺和於謙的這番話,是肯定當年大明征伐安南、郡縣安南對大明利益的保護,而且對整個麓川和萬裏海塘的安定,起了至關重要的意義。

大明在此戰之後,成為了萬裏海塘秩序的維護者和裁決者。

比如永樂五年九月,大明下旨調停爪哇東西兩王內訌,西王震驚於安南國滅,就將東王釋放,而後東王親自入朝朝拜天子感謝。

永樂九年暹羅恃強淩弱欺負亨國,拘占占城朝貢使者、奪蘇門答臘加誥印,朱棣下了一道旨意,便調停了此事。

永樂九年,大明的朝貢國從最初的榜葛剌、爪哇東、真臘、渤泥四國,增長到了三十一個國家。

於謙這才開口繼續說道:“永樂六年,英國公張輔班師回朝,交趾地方簡定、鄧悉、阮帥等人簇擁所謂陳氏後人陳季擴,稱大越皇帝,立年號重光,簡定自稱日南王。”

“黔國公沐晟領征夷將軍印,再征安南,生厥江之戰,黔國公沐晟因為輕敵冒進,招致大敗,總督軍務兵部尚書劉俊突圍不成,自刎明志不肯降,交趾都司呂毅、參政劉顯等人皆戰死。”

簡定這次借安南陳朝造反,因為黔國公沐晟輕敵而名聲大噪,一時間,大明對交趾的統治,變得岌岌可危,交趾大亂。

“永樂七年二月初一,英國公在掛征夷將軍印,征伐安南,三月余活捉日南王簡定送京師獻俘,英國公張輔因北虜戰事吃緊,再次班師回朝。”

“永樂九年,陳季擴不滿大明不恩封他為安南國王,再次復判,英國公張輔再次掛印征討,三月再次平定,陳季擴逃往乂安府。”

“這次因為北方戰事穩定,英國公張輔好好梳理了一下交趾內政軍務等事,在永樂十一年,在蒙冊南磨將陳季擴活捉,與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師。”

“英國公張輔上奏,安南靖安,隨留軍鎮守,自己乘船回到了南京,扈從文皇帝二次北征漠北。”

張輔在交趾進進出出,把交趾變成了大明的形狀之後,說交趾靖安,就回朝去了。

事實也是如此,交趾從永樂九年,一直安定了到了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龍馭上賓的那一天。

於謙想了想極為簡單的說道:“宣德元年,黎利勢大,明之正朔不行於安南郡縣,安南復國。”

“郡縣安南,興於吊民伐罪,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

“郡縣安南,亡於苛政暴虐,有司慘無人道。”

如何治理交趾,那是打下交趾後才要討論的問題,所以於謙並沒有詳細講解大明是如何一步步的失去交趾。

陳懋俯首說道:“陛下,禮部尚書胡濙說宣德三年,黎利僭越稱帝,先帝曾言:三二年間,朕必行之。”

“宣德五年先帝並未冊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只是授命其權署安南國事。”

“宣德六年五月,先帝下敕,尋找安南陳朝後人無果,對左右曰:果天意乎?抑人謀。”

“直到正統元年,黎利死,黎元龍繼位,黎元龍才被冊封為了安南國王。”

胡濙雖然不在南衙,但是不代表著他不能為陛下洗地。

按照景泰年間的敘事風格,在土木堡天變後大思辨的大環境下,正統一十四年,那個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的稽戾王的某些決定,是危害大明根基的,是應該被糾正的。

顯而易見,冊封黎元龍為安南國王,是違背祖宗的決定。

這就是胡濙,即便是滿朝文武無人反對,胡濙也要為陛下找補,讓陛下英明無損,功業無垢。

禮部不洗地,那還是禮部?

禮法豈是不便之物?

陳懋猶豫了片刻說道:“陛下,臣以為應當在明年七月起兵,至十一月正式進入交趾,臣此言原因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