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臣於謙,大明養鴿人(第3/3頁)

據說是二戰之後,留下的傳統,在無線電無法通訊的時候,進行通訊。

朱祁鈺還專門去了解過,慈父就非常喜歡用這種飛行的通訊兵。

先後出台過《軍用信鴿通信條例》、《通信部隊關於軍用信鴿養鴿部隊作戰訓練指南》,整個衛國戰爭中,蘇聯的信鴿共傳遞了十五萬份情報。

二戰中,各國部隊之中,擁有大量的信鴿,這些背著情報的信鴿,穿過了槍林彈雨,立下了赫赫戰功。

會飛的通訊兵,名副其實。

於謙笑著說道:“《開元天寶遺事》中,張九齡就善用飛奴,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

“有《唐國史》曰: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為信,舶沒,則鴿雖數千裏,亦能歸也。”

“《淳熙三山志》曰:舶鴿,似鳩而差小。”

“養鴿子傳消息,也算是咱們中國的傳統了,臣在五原府建了一個鴿舍,專門用來養鴿。”

“後來這養鴿子越養規模越大,前年,把北京到松江府的官道驛路的鴿籠建起來了,這養了兩年終於能用了。”

於謙是少保,建幾個鴿舍而已。

這是大規模的養殖信鴿,並且將信鴿用在通訊之上。

朱祁鈺感慨萬千,以前大明是窮,知道這是好東西,可是養不起。

現在大明闊綽了,僅僅是官道驛路,已經無法滿足大明朝堂對地方的掌控了,信鴿自然走上了歷史的舞台。

“多養點。”朱祁鈺十分確信的說道:“錢不夠用,問內帑要。”

驛路的暢通,是大明政令通達的保證。

於謙趕忙說道:“現在是兩個驛站的鴿舍,距離不足百裏中繼,早上放飛,晚上放歸,速度極快,錢其實不花多少,比驛馬便宜太多了。”

“本就是試試,等到真的能用了,再稟報陛下。”

信鴿能不能用?好用不好用?那得試試才知道,胡亂奏稟,那豈不是蒙蔽陛下,讒言媚上?

他已經試了兩年了,確是能用,也好用,這次的松江府傳遞銀山圖,就是典型的一次實驗,很快,還能更快。

於謙繼續說道:“陛下臣以為最先做的應該是往貴州的驛路上,添加鴿舍。”

襄王打算在貴州搞點大新聞,陛下也支持襄王,襄王要修貴州的路,官道驛路可能會有阻塞,那麽信鴿,飛躍十萬大山,就是另外一個選擇。

通信暢通,可以有效的減少戰略誤判,加速消息的流通,是大明的當務之急。

“善哉。”朱祁鈺點頭認可了於謙的建議,點頭說道:“於少保果然是國家柱石。”

“臣就是養鴿子罷了。”於謙謙遜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