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第3/3頁)

胡濙的意思很簡單,其實太宗文皇帝削藩削的比建文朝更狠。

但是太宗文皇帝的削藩是有條不紊,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是不見血的,並且文皇帝是馬上皇帝,自然做的。

朱祁鈺當然聽明白了胡濙的話,他笑著說道:“就是讓各地藩王住在京畿罷了。”

大小時雍坊,將官員和勛貴都關在了官邸之中,朱祁鈺就是將官邸的適用範圍擴大了一些。

在各地養豬也是養,為何不集中養殖呢?

更方便管理。

朱祁鈺看向了於謙,在國家之制這件事上,於謙十分專業。

朱祁鈺這是從大明公權的角度出發,胡濙是從宗族禮法的角度出發,失去了時代背景,再封藩已經毫無意義。

於謙認真的思考了許久說道:“陛下,襄王還是得回襄王府。”

襄王不一樣。

襄王三次監國,若是繼續留在京師,倘若皇帝生病之類的事兒發生,立刻就是人心湧動,這萬萬要不得,對國朝不穩。

至於其他親王,都已經傳了幾代了,即便是出事,輪也輪不到他們。

朱祁鈺認真的思慮了半天說道:“朕本欲留襄王到大軍歸來,讓襄王看看大軍軍威,授功賞牌之後再去襄陽。”

“只能讓他先回去了。”

於謙說的有道理,若是繼續留襄王在京,就只有一條路了,殺了他。

三次監國,只能和泰伯一樣,離開京師的權力中心,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

朱祁鈺並不想要襄王的命,這位嫡皇叔,不是不知天命的人,而且是有功於社稷。

“稽王也不能留在京師。”於謙又說到了稽王府,這個王府之特殊,若非大明沒有先例,於謙都想把稽王府一家能扔多遠扔多遠,殺又不能殺絕,留著日後,是個隱患。

在於謙看來,就國家之制穩定的角度,稽王府最好去的地方,是慢八撒。

朱祁鈺點頭說道:“朕對稽王府有安排。”

於謙俯首說道:“那臣以為緩緩圖之,既然趙王、鄭王、荊王、淮王回京了,自然留在京師,其余藩王依舊留在各地藩鎮,先看看,若是在京不利大明,則再封藩出京便是。”

先試試再說,要是行,就把那些龍子龍孫們,召回京師,要是不行,再封出去。

當初寧王朱權,不就是從大寧衛遷到了南昌府,用南昌府布政司的舊宅做了王府嗎?

國家之制,且試且行。

“讓襄王去貴陽府如何?正好播州宣慰司,朕也把他拆了。”朱祁鈺提出了一個想法。

貴州有煤,雲南有銅,川藏有鐵,如果疏通了烏江水路,可以將滇銅、貴煤、川鐵順流而下,那貴州、雲南和川藏的治理,朝廷也會重視起來。

大明缺銅少銀,尤其是現在景泰通寶的大規模鑄造,即便是景泰通寶是鐵錢,但是依舊要有銅。

而滇銅一年可產千萬斤,這對西南的安定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襄王毫無疑問是個有才能的人,而且身份還特殊,如果去西南方向治理有方,未嘗不是一件美談。

於謙無奈,陛下又想釣襄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