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今日,他真切的看到了民間疾苦!

話及至此, 魏同和不由自嘲笑笑,跟著又道:“應當說, 當地大部分官員, 都同老臣不大對付。”

謝堯臣意會其意,了然點頭。大魏各州府皆設通判,知府為正四品,知州為正五品, 通判則為正六品, 但知府和知州都怕通判。因通判相當於皇帝眼線, 於各地監察官員。

地方出台的行政文書, 都需與通判一同簽署, 方能生效,知府和知州的很多決定,都並非他們自己能夠拍案, 皆受通判制約。

謝堯臣接著道:“外祖父在靜江府, 這已是第九個年頭, 不知這些年,同當地知府、知州,都出過哪些分歧?”

魏同和眉峰微蹙,回道:“整個廣南西路,不似中原之地富庶,人口亦少, 錢糧兩庫皆無有富余。自老臣至靜江府, 知府共換了兩次, 如今的趙知府趙文薪, 乃兩年前到任, 曾為臨安府秀州知州, 頗有政績。陛下升任其為靜江府知府,想叫其亦在此地做出些政績來,但靜江府本就不富裕,錢糧都很難支撐其施展拳腳,於是趙文薪思來想去,便決定增收橋頭稅,但增收橋頭稅的文書,老臣一直不同意簽署,僵持兩年之久。”

橋頭稅,顧名思義,設在橋頭的稅。百姓若是想過橋,便得交稅。若不交稅,便會連所帶貨物一同扣下,損失更重,所以橋頭稅一旦設立,大部分百姓若想生活不受影響,順利過橋,就得老老實實交橋頭稅。

大魏有些州府,確實是會設橋頭稅,但如今大魏整體來講比較富庶,橋頭稅如今已是少見。橋頭稅,增加官府收入的一種方式,並非極其十惡不赦。

謝堯臣聽罷問道:“那外祖父為何不同意?”他的直覺告訴他,那甄娘出現在魏承賢身邊,許是同這件事有關。

魏同和嘆道:“自富庶之地而來的知府,到任時間又短,如何知百姓之苦?待老夫頭傷好些,親自帶王爺去瞧瞧,王爺便知。”

謝堯臣想了想,對魏同和道:“你歇著養傷便是,本王今日便同王妃一道去靜江府附近瞧瞧。”

院裏還有一堆公子哥,謝堯臣想了想,跟魏同和道:“外頭那些公子哥,如若他們的家人來領人,便叫他們在廳裏等著,等本王回來後再說。”

說罷,謝堯臣復又看向魏承賢,對魏老太太道:“外祖母,家法還差十二下沒打,本王等下和王妃出去後,你教訓了,他要是敢反抗,你且告知本王便是。”

魏承賢聽罷看了謝堯臣一眼,復又低眉,站在魏同和塌邊,甚是老實。

待謝堯臣吩咐完,魏同和忽地問道:“王爺與王妃同去,可是要坐馬車?”

謝堯臣不知為何他有此一問,不解道:“自然。”

魏同和聽罷笑道:“鄉下路不好,尋月有孕,便不要跟著去了,王爺自己去,騎馬快,還方便。”

魏同和並不是故意要將小夫妻分開,而是謝堯臣不知情況。

他其實能夠理解趙文薪和謝堯臣這類人眼裏的世界,他們生在富貴中,長在富貴中,有些時候,他們並不是“何不食肉糜”,而是他們自小接觸的一切,限制了他們對真正處在底層的百姓生活的想象,就像有些貧苦人,永遠無法想象這世上會有人住在足以叫人迷路的宅子裏。

他曾經也不理解,若非被貶靜江府九年,他竟不知,同一片土地上,近在咫尺面對面說話的人,或許就和你生活在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裏。

謝堯臣擡眼看了看宋尋月,隨後對魏同和笑笑,解釋道:“可我習慣同王妃一道,除非有要緊事不得不分開……”且女醫也說了,她如今雖有孕,但每日保持一定的活動量,反而有助於生產。

屋裏的人除了宋尋月其余人皆愣了一瞬,尤其魏承賢,余光看著謝堯臣,有點不敢相信傳說中的琰王居然這麽黏人。

魏同和和魏老太太相視一眼,尷尬笑笑,但又都從彼此眼裏看出一絲欣慰,看得出,小夫妻感情很好。

魏同和只好再次跟謝堯臣重復道:“王爺出去看看就明白了。”

自在一起後,形影不離相處至今,彼此於他們而言,已像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分開還真是不習慣。宋尋月看向謝堯臣,見自己夫君那張俊臉裏隱帶委屈,她便笑著寬慰道:“外祖父還傷著,我不大放心,我留著照顧外祖父,你多帶些人,再去把衣服也換換,早去早回。”

“行吧。”謝堯臣應下,起身道:“那我去換身簡單些的衣服。”

見謝堯臣起身,余燕堇忙喚來小廝,引謝堯臣和辰安去凈室裏更衣,魏同和則喚來府裏一名小廝,負責給謝堯臣帶路。

不多時,謝堯臣出來,他已脫下今日那身黃白遊繡金菊的圓領袍,換上了一身玄色武服,發冠也沒戴,只以綁帶拴著,一條馬尾垂於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