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鑄五銖(第2/2頁)

隨後,又再度投身經濟改革的浪潮中。

太昌六年(537年)五月十一,高澄巡視高隆之在城外所設立的鑄幣廠。

高隆之向高澄獻上一筐新制錢幣,高澄隨機取一百枚稱量,百錢重達一斤四兩二十銖。

高澄對此大為滿意,稱贊新幣重如其文,對高隆之也贊賞有加。

高隆之趁機進言道:

“大將軍有大功於國,下官以為,不如將此幣稱為大將軍五銖錢。”

高澄聞言,頗感為難道:

“這,這不妥吧,澄還尋思因其制於太昌年間,以太昌為名。”

高隆之不容高澄拒絕,苦勸道:

“天子有何功於國朝!若無大將軍夙興夜寐,勵精圖治,哪有他安坐社稷的道理!”

高澄勃然大怒:

“澄何罪於高侍中,竟與我說此不忠之言!”

“大將軍,此下官肺腑之言,縱使獲罪,也無愧於己心。”

高澄一聲長嘆,無奈道:

“罷了,此幣既由你所鑄,就按高侍中的意思來辦吧。”

巡視了鑄幣廠一圈,高澄叮囑高隆之開百爐,大量造錢,就連搜刮來的金漆也運來這裏準備交由高隆之給熔了,這才離開。

只怕未來的大齊,這大將軍一職就不能設了,就像唐朝沒有天策上將一般。

這版想著,回去中書省的路上,高澄突然冒出一個想法:高隆之不會在模具上加刻自己的容貌吧。

然後大將軍五銖錢,俗稱高大頭?

以老高對自己的熱忱,還真可能幹得出來。

一念及此,高澄一陣惡寒,趕緊命人回鑄幣廠交代高隆之千萬不要幹那種蠢事。

還特意強調,這不是故作推辭。

其實高澄也是多心了,高隆之真沒有把高澄的容貌刻在模具上的意思,只是加了大將軍三字。

第一批大將軍五銖錢很快出爐,高澄還沒有來得及向天子獻寶,來自晉陽的車隊就在五月十四來到洛陽。

剛剛是高孝璋,高孝瑜兩兄弟辦完滿月酒的第二天。

高家第三代唯二的兩位小公子辦滿月酒,自然是一件熱鬧事,滿洛陽的朝臣,無論是否高黨勛貴,悉數到場祝賀。

十四歲的天子特意發下賞賜,十三歲的嫡母元仲華也到場贈予高孝璋、高孝瑜兩塊美玉。

自己還沒進門,高澄已經有了兩個庶子,不過元仲華對此倒也沒太多不滿,隨著年歲漸長,她越發向史書所述容德兼美,曲盡和敬的方向靠攏。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她別說生育子嗣,還要再等三年才能進渤海王府的門。

滿月酒的第二天,一如高澄所料,高歡真要把兩個孫子全給接去晉陽。

也同樣把兩個月大的第九子高湛讓乳娘帶了過來。

高澄從乳娘懷裏將高老九接了過來,此時的高湛還不太能看出美醜,先養著吧。

只看了幾眼,高澄就將這個九弟還給乳娘,特意撥了一個院子給他們居住,婢女奴仆一應不缺。

因自己的出現,會不會發生蝴蝶效應,這還是不是歷史上的變態老九,高澄也沒有把握。

他也幹不出對嬰孩下手的混賬事。

變態老九沒把握,變態老二卻是穩穩當當,高澄也發現了才十二歲的高洋已經開始接觸酒水。

對此,他極為震怒,將為高洋置辦酒水的奴仆一通責罰,逐出了渤海王府。

並立下規矩,不許高洋碰酒,誰敢再為他準備酒水,定然嚴懲,打死不論。

高澄也知道自己反應過度,再立下這項規矩之後,又讓人送了許多布匹往高洋院裏安撫。

但真不是高澄瞎操心,高洋酒品之差,歷史上無出其右。

尤其是掌權後,一醉酒就發瘋,一發瘋不只殺人,什麽混賬事都能幹出來。

將兩個兒子送往晉陽,高澄其實並沒有多少不舍,阿宓與果兒兩個女兒足夠撫慰他這位父親。

五月十五,高澄上書痛陳劣幣擾亂市場的危害,元善見再開朝議。

高隆之趁機向天子獻上新幣。

正要觀賞的元善見突然詢問高隆之:

“高卿,此幣為何名?”

高隆之用最恭敬的語氣,說著最不恭敬的話:

“大將軍匡扶天下,功莫大焉,臣自作主張,將此幣命為大將軍五銖錢。”

朝堂上,眾人盡皆詫異,紛紛目視高澄:

您這是裝都懶得再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