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堂議沖突(第2/3頁)

眾人不再言語,曾經察舉制腐朽不堪用,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

三百三十七年光陰流轉,世事變化,初期許多的優點,不能再放在當下的世道。

高澄於是將目光轉向張師齊等寒門士子,由他們歷數九品中正制弊端。

除了對中正不公、只重門第、以及造成冗官問題。

張師齊又發一言,驚嚇住了在場眾人:

“門閥世族把持選官制度,以黨羽充塞朝堂,仆擔心,大將軍在,尚能掌控時局,大將軍之後,一旦子孫暗弱,一如晉室南渡,必為士族所操控。

“南人曾言:‘王與馬共天下’,真等北人傳唱:‘崔與高共天下’,悔之晚矣!”

崔昂最先反應過來,他拔出腰間配劍,嗷嗷叫著要砍了張師齊。

嚇得張師齊臉色一白,慌忙逃避。

“賊子休走!今日有你無我!”

幾個人都拉不住怒氣沖沖的崔昂。

高澄坐在主位哭笑不得,這張師齊也實在勇過頭了,之前拿博陵崔氏男丁人人為官說事也就罷了。

連崔與高共天下這種話都敢說出來。

崔昂要是不跟他拼命,還真對不起崔氏列祖列宗。

“胡鬧!張主薄!還不向崔侍郎賠罪,此等誅心之言,豈能胡說。”

高澄怒斥張師齊一句,又轉而寬慰崔昂道:

“懷遠莫要與這憨人置氣,澄素知崔氏忠義,斷不會因片面之言而猜疑,且將劍收了,繼續議事。”

有了高澄打圓場,崔昂才將配劍收起,但是一雙眸子,始終狠狠瞪著張師齊。

張師齊也總算有所收斂,雖然不相信崔昂真會與自己換命,但真要激得對方熱血上頭,多劃不來。

他張師齊有今天的位子,可不像那些士族子弟一般來得輕松。

平息了這次議事的第三場爭端,高澄繼續詢問堂上寒門幕僚,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也許是張師齊與崔昂鬧得太多,其余人也再無闡述。

“既然如此,諸位依照方才所述,就九品中正的益弊,告訴澄,是否應該改良官員選拔制度。”

說著,高澄將目光投向高隆之:

“高侍中,你先說。”

高隆之作為高澄的老搭档,配合意識自不用說,他進言道:

“九品中正,僅有安撫士族一利,卻有諸多弊端,下官尋思,難道沒了士族扶持,相王與大將軍就坐不穩這天下不成。”

一眾士族文臣盡皆變色。

李元忠當先出來反駁。

高隆之也不惱,笑吟吟地對李元忠反問道:

“李兄如此維護,莫非真如張主薄所言,希望子孫效仿瑯琊王氏不成?”

李元忠勃然大怒,眼見又要再起爭端,高澄趕緊將苗頭掐死:

“高侍中,莫要學張主薄危言聳聽。”

高隆之與李元忠有怨,還不淺。

最早能追溯到洛陽之變,高隆之身處宮城,而李元忠與高乾在不能堅守的時候,打算殺盡他的家眷。

這件事不能說李元忠做錯了,但毫無疑問會被高隆之的家眷怨恨,幾年下來,也能影響到高隆之對他們的看法。

但更重要的是高澄將尚書省事務放手由兩人處置,雖說兩人暗地裏爭權奪利不至於影響公務,但終究是把矛盾累積下來。

高澄看到這一點,也決定等孫騰正式上任,讓他與高隆之各領三部,互不侵奪。

高隆之的態度已然明了,高澄又詢問李元忠的看法。

李元忠胸口起伏,顯然是被氣得不輕,但因高隆之那一番話,也不能再堅持九品中正不能動搖。

於是他轉而向高澄進言,陳說官吏選拔的重要性,希望高澄在沒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代替方法時,莫要輕易變更。

哪知這正中高澄心意,他當即對眾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科舉制。

“科舉制?不限出身,以考試錄官?”

眾人所有所思。

其實考試錄官並非新意,南梁已經實施了三十多年,關東數年前,高澄也曾在括檢五萬冒名官吏後,主持了一場錄用考試。

高澄執政以來,位於洛陽的高氏義學有大量忠勇遺孤進學,其中不少人,年歲漸長,能夠任事。

但他們與寒門學子畢竟只是少數。

第一次科舉,無論考試內容,士族子弟占據多數是必然的結果。

當考試範圍被公布,士族門閥所壟斷的知識也能夠幫助他們從容備考。

在廣興文教,培育足夠多的寒門人才之前,無法改變政務上對士族的倚重。

因此,高澄先開科舉,也是希望讓天下人知道,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從而推動文教的發展。

高氏的特殊,決定了以六鎮鮮卑武夫為根基的他們,不需要向隋唐一般無限向門閥士族讓渡,使科舉流於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