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掌控地方(第2/2頁)

而是選擇將青州刺史侯淵調任東荊州。

侯淵是一員大將,將他放置在青州這樣的腹地著實埋沒了人才,更重要的是青州遠離洛陽,高澄要是征調他的部曲多有不便。

因宇文泰的出路被堵死,他首要做的是春耕搶種以及修築新關,堵住因潼關失陷而出現的缺口。

在此基礎上,他不可能再同時征調民夫拔去玉璧(華陰)這顆釘子。

畢竟關中損失了七八成人口,哪有那麽多丁口供他驅使。

而高歡不止要在晉陽重整軍心,西征雖然只損失了三萬並州胡,但是民夫以及延誤春耕所造成的損失,也讓山西地區短期內難以西顧。

未來一段時間的戰事注定將會是魏梁之間的邊境沖突,將侯淵調往東荊州,也算人盡其才,這可比把他放在後方治理要強多了。

至於遞補青州的人選,高澄猶豫再三,說出了趙彥深的名字。

趙彥深終究是個文士,他這些年先是在聽望司任職多年,之後被升為護軍將軍,代替高澄執掌洛陽禁軍。

在政務上的鍛煉多有欠缺,一般來說,這樣的新手,高澄無論如何是不敢將一州之民托付。

但趙彥深是個極度謹慎的性子,他歷經高歡、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緯,仍然能夠得到善終,這足以代表他不會犯大錯。

而治理地方,最忌諱的就是瞎折騰,這一點,高澄對他很放心。

而帶領禁軍的人選,高澄屬意由王士良出任,而主持聽望司之人,高澄請求高歡將幕僚張亮調往洛陽。

對於高澄所提議的人員變動,高歡盡數應允,畢竟他已經決心將河南、河北全都交給兒子管理。

其中包括自己的幕僚張亮南下洛陽的提議。

張亮原是爾朱兆的幕僚,當年爾朱兆退往秀容老家苟延殘喘,麾下幕僚近乎全部通過聽望司與高歡聯絡。

只有張亮秉持了對爾朱兆的忠誠,之後爾朱兆敗逃大山,窮途末路之際,命張亮與家奴勒死自己。

很久前有提到過,高歡自從取代爾朱氏,他的心態便有了轉變,總會不由自主的代入爾朱氏的視角。

對於反叛之後屠盡洛陽爾朱氏眾人的斛斯椿,他沒有一丁點好感。

當時由鄴城往洛陽接收權力時,面對背棄爾朱仲遠,前來投奔的兩名降將,喬寧、張子期,高歡本打算將兩人處斬。

還是得了高澄囑咐的楊愔勸說,才讓他罷了這份心思。

即使如此,喬寧、張子期兩人到如今早已丟了兵權,被閑置,邊緣化。

相對的,爾朱兆一眾幕僚中唯一保有忠誠的張亮,也因此得到高歡的喜愛,一直受到重用。

其實不止高歡,就連高澄也欣賞於張亮的忠誠。

他雖然有貪腐的毛病,但才能同樣出色。

歷史上他就是高澄往鄴城的班底之一。

而侯景叛亂,原主並不放心由慕容紹宗,便派了張亮隨軍。

之後,又獲封都督二豫、揚、潁等八州軍事、征西大將軍、豫州刺史、尚書右仆射三職,加西南道行台。

張亮也沒有辜負高澄信任,率部攻打拿下了南梁江夏、潁陽等七座城池。

不過,這一切隨著高澄遇刺戛然而止,高洋往晉陽騙取王士良手中兵權而成功上位。

張亮也成為被打壓的高澄舊部之一,立即被調職閑置。

高洋才稱帝沒多久,張亮便卒於任上。

能夠作為原主的初始班底,足見高歡對張亮的信重,畢竟這些人都是高歡為他搭配。

如今高澄向高歡求要張亮,這個時空的高歡依舊答應下來。

畢竟作為接班人的高澄,身邊多些這樣有能力又忠心的下屬,對於高家的大業並沒有壞處。

高歡、高澄父子都很現實,他們打擊貪腐,並不是真的厭惡官員貪汙,他們不能容忍的是官員一面腐敗,一面怠慢政務,只當個蛀蟲。

高澄可以容忍許多心腹的過錯,只要他們能辦事,以及保證對自己無可動搖的忠心。

而高歡同樣對張亮貪財不以為意。

畢竟並非人人都是杜弼。

父子倆又商定了許多官員調動,凡是河南、河北官員升遷調動,通常只需高澄提議,高歡立即便會答應。

高澄也在這樣的相處模式中感覺到了舒暢:

‘他是真的決定放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