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將軍澄(第2/3頁)

高歡問及刺史人選,高澄本有意舉薦王思政,又念及王思政只是親信都督,因與慕容紹宗統率步卒,並未參與襲取小黃縣以及奔襲淮南兵兩戰。

若破格提拔為刺史,恐眾將不服,於是轉而推薦另外一人:

“孩兒與可朱渾元友善,可朱混元與南汾州刺史劉豐私交深厚,常聽其誇贊此人,又探聽其人事跡,孩兒以為劉豐或可當此大任。”

高歡思索一番後,發現劉豐確實是一個合適人選。

首先,有可朱渾元的存在,他與高澄能夠通力合作。

其次,劉豐與嶽丈曹泥自靈州來投時,攜帶了五千戶人,這些都是部曲家眷,如今曹泥在晉陽擔任虛職,部曲交給了劉豐統率,有這五千人,再加上從河南各州抽調的州郡兵,即使梁人大軍北上,也能守備小黃縣,等候高澄救援。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劉豐並非自己嫡系,將來在與關西的戰事中南汾州關系緊要,雖然他們逃離關西,忠誠度沒有問題,但最好還是將南汾州交給心腹鎮守。

高歡看著等待自己答復的高澄,心中不禁得意道:有這麽一個兒子,又怎麽不讓他引以為傲。

每每對鏡自顧,看著兩鬢間幾縷白發,高歡總要感慨光陰易逝。

這也是他逐步放權給高澄的原因。

自己能夠誅滅爾朱氏,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個能夠服眾的繼承人,而上天給了高歡這麽一個智謀、手段都屬上乘,甚至能夠領軍征戰的兒子。

高歡又怎會吝惜權力,而父子猜疑,最終在自己死後,繼承人沒有足夠的威信服眾,落得爾朱氏的下場。

無論原時空,還是這個時代,無論是原主,還是小高王。

高歡除了事關自己立身根本的六鎮鮮卑沒有交出去之外,將一切都給了兩個高澄。

“若劉豐為南兗州刺史,南汾州誰可繼任?”

高歡又問道。

高澄長出一口氣,既然這般問,說明高歡已經應允了劉豐調任南兗州。

對於高歡的問題,高澄恭謹道:

“河東各州鎮守任免,自有父王一心獨裁,何須孩兒參謀。”

高歡聞言頷首,眼中盡是滿意之色。

既然解決了南兗州刺史人選的問題,高歡又問起了對高澄的封賞。

高澄卻不提自己,反而對高歡道:

“請父王準許孩兒著人奏請天子,為父王進位相國、假黃鉞、加殊禮。”

高歡如今身居大丞相,與相國不能等同,相國在漢代以前稱相邦,漢代避諱劉邦才改稱相國。

丞相中的丞字,指輔佐,從字面意思就能理解,丞相便是輔佐相國的意思,算是相國的副職。

漢代就有許多名臣位列相國,如西漢的蕭何、曹參,東漢的董……罷了,晦氣!

假黃鉞則是指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權。

至於加殊禮,則是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經過漢、魏、晉、宋、齊、梁權臣相繼篡位以來,封王、賜劍履、加九錫,這一整套流程已經成了標準的權臣篡位三連。

一般來說走到這一階段,下一步就是篡位。

絕大部分都能成功,但也有倒黴蛋臨了出了事,比如兼相國、封齊王、加殊禮,與幕僚在東柏堂密謀接下來的篡位流程,卻被廚子與他六個同夥刺殺的原主高澄。

但高歡可是大魏忠臣,前一刻還在為兒子驕傲的他勃然大怒:

“阿惠可是要陷為父於不忠不義!”

說著便大聲呼喚侍衛,要將高澄拖出去打一頓。

侍衛們闖了進來,高澄卻只淡淡地反問道:

“我何曾讓父王應下?”

發怒的高歡臉色頓時一僵,揮手屏退湧進來的侍衛,追問道:

“你究竟是何打算?”

“此奏一上,父王大可借此察看國中有何人贊同,何人反對,贊同之人並不一定忠心高氏,但反對之人必定不與我們同心,至於父王不願受此殊禮,推辭便是,旁人反要稱頌父王。”

說罷,高澄眼觀鼻,鼻觀心,也不再正眼去瞧高歡。

高歡嬉笑著臉道:

“阿惠好計策,都怪我性急,沒有問清,阿惠莫要惱了為父。”

高澄一聽見我性急三個字,便忍不住打了一個寒顫,仿佛觸發心理陰影。

高歡又忍不住疑惑道:

“但為父新近未有軍功,該以什麽名義請封。”

高歡一句我性急,讓高澄不敢再執拗,他不假思索便答道:

“父王此前平定稽胡(劉蠡升),有大功於國,孩兒又新復南兗州,自可以此為由。”

高歡不滿道:

“收復南兗自是阿惠的功績,為父又怎能搶奪。”

高澄誠摯道:

“孩兒因父蔭方能出仕,父王又如何不能以孩兒之功,而受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