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家有兒女

夏誡夏治言這個人,是極為強勢的一個家夥。此人在東府的時候,經常性地懟得官家下不了台,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得罪了當年同樣年輕氣盛的官家。心胸算不得廣闊的官家趙瑣終於尋到了夏誡的一個錯處,把他遠遠地打發了出去任大名知府。

作為與夏誡共過事的陳規等人,如果不是情非得已,他們當真是不願意把這個人重新弄回朝堂的,因為強勢的夏誡一旦回到朝堂,一旦重掌大權,他們這些人的日子,絕對是不會好過的。

相對來說,羅素就是一個很弱勢的首輔了。

不過現在,陳規他們沒得選擇了。

他也好,羅頌也好,對上沒有這個底氣硬扛官家,對下又無法壓制住如今一心想弄個大案子還保住自己地位的崔昂,但他們又不想朝廷因此而陷入亂局,唯一的辦法,也就只有請夏誡夏治言回來了。

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陳規與羅頌在這件事情之上達成了協議,這二人,雖然也有著各自的私心,但仍然算得上一個為大局著想的官員,也願意為了大局而犧牲自己的某些利益。

所以這二人,仍然還是要算是好官。

其實在朝堂之上,像他們二人這樣的官員,仍然是占著大多數的。而像崔昂那樣的官,說不上絕無僅有,但也廖廖無幾。一旦出現,便會遭到其他人有志一同的打壓,並成不了什麽大氣候。

但這一次,陳規與羅頌二人還真沒有什麽底兒了。太多的事情糾纏在一起,弄成了如今這個紛繁復雜的局面,關鍵是官家摻乎其中,讓他們可以回旋的余地大大除低。

對於官家對於荊王的打壓,陳羅二人是哧之以鼻的,當真是無法想象官家的這種危機感是從何而來的。

他們從來不認為荊王會有謀逆的這個心思。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現在上頭的這位官家權力欲太過於濃厚,忍不得一點點的分權,所以強勢歸來的荊王在手底下聚集了一大幫官員,在很多政策上面與官家意見相左之後,官家便覺得無法忍受了。

年關一天天的臨近,汴梁城中過年的氣息,也是一天比一天濃厚了起來。北方的慘敗雖然在汴梁引起了震動,但也僅僅是一場震動罷了。在邊關失去親人的汴梁人,也不過數千人而已,而整個汴梁,人口可是多達上百萬。

雖然打了敗仗,但對於汴梁人的日子,倒也沒有多大的影響。

當初在遼人逼近大名府的時候,汴梁的糧價曾快速上漲,但很快就被朝廷壓了下來,財相蕭禹用好幾顆頭顱震懾了一些企圖趁此機會發財的家夥。現在的這位財相,可是有著軍人背景的,從來都不憚於殺人立威。

一應物價回歸到了正常,臘八的時候,朝廷還為整個汴梁城中七十歲以上的老者,每人發放了五百文錢,一斤酒,十斤糧,一斤肉。

再回想起今年冬天的時候,朝廷可是為汴梁每家每戶都發了三百文的取暖錢的。別看每家只有三百文,但只要想想汴梁城龐大的人口,便知道這絕對是一筆巨款。

而這筆錢,已經有差不多五年沒有發放了。

今年重新發放,自然是因為朝廷又有錢了。這還是在北方打了大敗仗的前提之下,聽說本來是要發五百文的,只不過因為吃了敗仗,才縮減到了三百文。

財相蕭禹的名聲現在在汴梁城中好得不得了。

與崔昂那臭得不能再臭的名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羅頌也好,陳規也好,都不願意這場大獄興起從而波及到蕭禹這位財相。在他們看來,一旦大獄興起,蕭禹這位荊王的鐵杆追隨者必然會被連累。

但朝廷當真需要這位能力極強的財相。

蕭禹主掌三司使,不但管理有方,而且生財有道,他上任之後,朝廷多年以來的捉襟見肘,頓時為之一松。

說句老實話,像羅頌這樣的東府相公,每年為了財計而撓頭的時候不知有多少次,而陳規,為了要不到錢而多少次跟東府、跟三司使鬧得面紅耳赤。

而今年,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不管從私從公,他們都想保住蕭禹。

封印關衙放假,汴梁城中,除了少數的部門還在正常上班之外,其它的官員們,都已經是去享受這難得的假期了。

但汴梁城中的那些大人物們,這個假期注定是不得清閑的。一場場的交易,一次次的交換正在不停地上演,這十幾天的時間,是雙方難得的緩沖期,也避免了雙方矛盾的激化,很多事情,可以在好好地商量一下再拿上台面來解決。

作為大宋朝廷的財相,蕭禹自然也很忙,對於他現在的處境,他也是心知肚明。官家對他是不滿意的,不管他這個財相當得有多麽的稱職都不會讓官家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