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一番閑談後果然到了下衙的點文哥兒跟著李東陽他們溜溜達達地出宮去,一路上隨口聊著別的事兒。

朱厚照父子倆回了張皇後那邊,與張皇後說起這次演習的結果。

本來朱厚照命人在後宮鬧騰了一天,張皇後已經覺得有些疲乏聽了結果後頓時精神了。向來風平浪靜的後宮居然有這麽多隱患?

朱祐樘沒有別的妃嬪後宮想亂都亂不起來,張皇後的日子過得很舒心所以朱厚照想幹什麽她也沒攔著。

結果真叫朱厚照給找出問題來了。

連太皇太後所在的清寧宮都出了紕漏!

張皇後擰起眉頭說道:“我會好生整頓一番。”

朱祐樘點點頭把朱厚照歸納總結出來的問題轉交給張皇後。

兩人不免又帶著幾個孩子去尋太後以及太皇太後告罪。

一來是朱厚照白日裏擾著她們了,二來是也要讓太皇太後她們知道底下人居然那麽疏忽大意。

張皇後畢竟不好直接插手管太後以及太皇太後宮中細務。

太皇太後白天已經知道清寧宮有口太平缸空著的事,點著頭說道:“我已經讓底下的人注意些了。”

雖然朱厚照這次演習的結果不太理想但也不是全無好處的,至少宮人們每天起來都要先看看太平缸裝沒裝水。張皇後竟也借此發現不少宮中的管理漏洞開始忙忙碌碌地整頓內務。

過了朱厚照的生辰,武舉也開始了。

武舉同樣有文試,需要被推舉上來的武舉考生們文試成績也過得去才有資格拿到好名次。

朱厚照還記得早前和文哥兒約定過要一起去看武舉,所以早早央求朱祐樘給他們旁觀的機會。

武舉的選拔範圍不大大多是從各地衛所設立的衛學裏面考取。

衛學生員的主要來源是各衛所中新襲的千百戶由於這些千戶和百戶是世襲的很多都還不能直接走馬上任所以只要是二十五歲以下的都得去衛學讀書以待數年之後選送武舉。

值得一提的是,負責核定入學資格以及武舉資格的都是巡按禦史和提學官。

也就是說要選誰進武學、推誰參加武舉都是由文官決定的。

換句話說就是武官想在朝中出頭大多還是得走走文官的門路。

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以後武官更是很久都擡不起頭來,朝中文高武低的局面越發分明了。

根據明末的文壇“後七子”領袖王世貞八卦,當時連赫赫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都要積極給張居正送禮送錢送“千金姬”才能步步高升。

弘治年間雖然規範了武舉的流程,真正關心武舉的人卻也不多,畢竟推舉出來考試的都是過了明路的關系戶,全都是來給自己的履歷添點光彩的,實力估計也就是表面上過得去而已,沒必要太上心。

朱厚照是不太懂這些潛規則的,他一點都不關心武舉那小兒科的文試,準備直接跟文哥兒去看後頭的武試。

結果到了武試當天,朱厚照便覺得有些失望,感覺這些人不是很厲害。

總覺得他小先生再長大幾歲,騎射一定能比他們好!

朱厚照本來還以為自己能看到許多英姿勃勃的武學好苗子,沒想到一下場居然是菜雞互啄,頓時覺得很沒意思。他還有點不太確定自己的感覺,轉頭和文哥兒小聲討論起來:“你覺得他們怎麽樣?”

文哥兒也覺前頭這些比試有點無聊,隨口回道:“還行,以後文官和武官上朝打架說不準能打勢均力敵,殿下將來肯定不用愁朝中局勢一邊倒。”

朱厚照:“…………”

這都什麽損話?!

打架打得勢均力敵有什麽用?!

朱厚照大失所望,很是郁悶地跟文哥兒悄然離場,回東宮關起門來表示“這是他看過的最差的一屆武學生”。

其實攏共也就看過這麽一屆。

文哥兒見朱厚照一臉郁悶,便給他分析了一下武學生的招收標準。

人生來就是能世襲武官職位的,不需要努力也能當個千戶或百戶,擱你你也不會努力就是了!

至於其他人為什麽不來參加武舉?人家真要有錢讀書、有人脈找門路從這些世襲武官手裏搶名額,為啥還要來考武舉?人直接參加科舉不好嗎?何必當武官看人臉色!

武官沒得前途!

你以為這世道還有機會給你掙個世襲千百戶嗎?別做夢了,每個吏部尚書新官上任都愛拿那些世襲的開刀,磨刀霍霍想把他們統統裁掉!

還想再多來點?門都沒有!

眼下是個相對太平無事穩時期,外無強敵,內無大患,軍戶大多在種地,文強武弱倒也不算什麽大問題。

何況朝中這種局面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就算想改變也得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

朱厚照聽完文哥兒一通分析,哼哼唧唧地說道:“你也是文官,你當然覺得不用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