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西北這地方種什麽都難,種小麥不能連著種,種棉花也不能連著種。

種多了,地就吃不消了麥穗癟了棉花也不開花了哪怕照著老一輩摸索出來的法子去養地,還可能遇到風沙或者幹旱等同於一年下來白忙活。

所以對於文哥兒說的那些關於土豆蛋子的缺點大家都接受良好。

難伺候點就難伺候點,種啥不難伺候啊,何況這土豆把能吃的部分藏在底下便是秋收時突然來了場風沙都不必搶收哩!

那種馬上要收成了,麥子棉花卻全砸地裏的感覺誰都不想回憶。

心都是在滴血的。

聽說這大本營會一直留著與小狀元一起來的元先生他們會留在這裏解答大夥的疑問,有什麽種植上的難題都可以找他們請教(小狀元說的是探討,不過他們覺得自己沒什麽能跟元先生他們探討的)。

他們將會花費數年功夫研究出適合河西走廊這邊的種植模式,順便逐步建立並擴大甘州這邊的西北育種基地。

以後他們甘州的種子說不準不僅可以自己用還可以賣到別的地方去!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但是光聽小狀元一樁樁一件件地說起接下來的安排他們就感覺心裏既踏實又滿足。

踏實是因為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麽滿足是因為有種終於被朝廷看重的感覺。

這可是朝廷三年一次的掄才大典選出來的二十位庶吉士!

他們本可以待在京師安享富貴榮華卻來到這邊遠的軍屯跟他們同吃同住,還針對西北這邊的情況悉心為他們做出這麽多安排。

而他們需要軍戶去做的只是和往常一樣好好屯田而已並沒有讓他們額外多幹活!

這讓這些平時走到哪都被人看不起的軍漢們怎麽能不振奮!

難怪陛下敢欽點這麽小一位狀元郎陛下的眼光果真不一般他們的王小狀元一定是大明的福星!

文哥兒哪裏知道眾人的想法,吃飽喝足後一看,一百戶軍戶勻出來試種土豆的軍屯已經全挖完了,便帶著人浩浩蕩蕩地開始搞稱重。

稱一塊地的土豆,便報一個數。

報數的人一開始是稱邊站著的那圈人,隨後由嗓門大的軍漢往外報,一聲更比一聲大,宛如漣漪般在人群中傳開,引發的波瀾不可謂不大。

哪怕是拿最末等的土地來種,產量也遠高於所有人的預料!

好吃還高產!

這哪是什麽新糧種,菩薩托小狀元送給他們的仙物吧!

眾人再看向文哥兒,只覺他們這位小狀元眉目俊秀疏朗,瞧著便不似凡胎俗骨。

不少人正感慨萬千,忽有一騎急匆匆而來。

那人下馬後徑直找到李清這位指揮使。

草原人常年把中原當他們的糧倉,尤其是河西走廊算是孤懸於外,更容易受北虜襲擊。李清一看來人這般匆忙,知曉許是北邊有情況,當即讓對方先把嘴閉上,尋個無人處再讓對方稟報發生了什麽事。

等那信使說完以後,李清先是錯愕,而後哈哈大笑,叮囑對方去把人邀過來,自己則先去找文哥兒知會一聲。

文哥兒忙活了半天,到稱重環節才算有空歇一歇。見李清過來尋自己,訝異地問:“可是出了什麽事?”

李清道:“是有點事。”

他給文哥兒講了北邊送來的急報,說是王守仁他們回來了,不過不是單獨回來的。

他們這次沒從嘉峪關入關,而是準備沿著長城走,看看關外風景。關外到底不安全,所以他關外七衛的朋友們熱情地派人護送他們歸來。

事情吧,就是這麽湊巧,正好北虜那邊有異動,想來查探河西走廊有沒有著手囤冬糧(囤好了他們正好下來“大豐收”)。

王守仁他們一行人把這些探子揪個正著,還把北虜南下搶掠的計劃摸了個一清二楚,這不,甘州五衛負責戍守長城的人急急忙忙跑來請示李清該怎麽安排。

李清聽後只覺王家兄弟倆都不一般。

邊境線那麽長,想要守得萬無一失難如登天,要是真叫這些人南下搶掠,他這個指揮使首先就得挨削!

王家兄弟倆真是他李清的福星啊!

人逢喜事精神爽,李清笑得格外爽朗:“你兄長不愧是兵部的人,過來一趟便又立了軍功。”

之所以說“又”,是李清還記得王守仁上一次出關曾經“私自”穩定關外七衛的事來著。

文哥兒都沒想到他哥這麽有能耐,連北虜準備做壞事都能逮個正著。他激動地說道:“我哥回來了嗎?”

李清道:“我讓人去接應他們回來了。我準備把隨行的關外七衛的人也邀過來,讓他們看看我們種的新糧,你覺得怎麽樣?”

豐收的喜悅怎麽能不和別人分享(炫耀)!

觀眾送上門來了!

文哥兒本來就想要拴牢關外七衛,聽李清這麽說自然樂見其成。他笑著說道:“李指揮使你拿主意就好,我這就讓人留幾畝地先別稱,留著給他們看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