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2/3頁)

如此,她在紙上畫出許多條直線後,叫線條遠遠匯聚成一點,這才開始勾勒道路、河流和行宮、哨塔等細節。

她手熟,圍場建築又簡單,不過半刻鐘就飛快成型。

旁邊的老先生看得蹙起眉,心裏的疑問存了好半天,到底沒忍住:“唐姑娘,你畫的這圖前遮後擋,近處大,遠處的物事小得成了一個點,是什麽緣故?”

唐荼荼頓了頓筆,“這是鳥瞰透視圖,就是從咱們這個視角俯視畫出來的圖。”

她想了想怎麽解釋,可怎麽解釋都繞不過後世繪圖方法的先進性。只好望了二殿下一眼,見他點了頭,唐荼荼便不糾結了,知道自己說得再不著調,他也會幫忙遮掩好。

怕兩位老先生聽不懂,她盡量說得條理清晰。

“在我們那個時候,有各種方便的制圖工具,輸入坐標和數據,就能繪出三維地圖來。”

老先生好學,求知欲旺盛如稚子,嘴裏咂摸著重復了一遍:“三維……地圖?”

唐荼荼點點頭:“京城的輿圖我沒有見過,但我在東市市署裏見過一張東市圖,上頭畫著街道、各家店鋪,還有方圓三裏內的建築——實線勾邊,紅字標注,時下的輿圖都是那樣的畫法吧?”

那老先生微微一笑,道:“那是我祖父畫的。”

唐荼荼肅然起敬:“您是……?”

“河東聞喜裴氏。”

他只說了這麽一姓,沒說祖宗名姓,只能是因為祖宗名聲不如這一姓的分量重。

唐荼荼立刻明白了——聞喜裴氏,她可太知道這一姓了!

這是個地圖繪測大戶,裴家人歷代奉皇命編繪全國地圖——這個年代要想畫一份全國地圖,需要統籌各省府、各縣鄉的人力,用到的繪測人員何止千萬。

匯編總圖的時候需要從小處開始,各縣圖統一比例尺後縮編成府、再縮編成省,最後各省地圖縫合起來,才能成就一幅全國地圖。

剛穿來的時候為了解盛朝的地理繪圖知識,唐荼荼翻遍了東市最大的書肆,把裏邊少得可憐的幾本地理志全看完了,對裏頭關於裴家的只言片語震撼不已。

可惜沒能親眼見過他家畫的圖。

唐荼荼有心交好,把燈放到高幾上,翻開一頁新紙,在紙上飛快地畫了京城內城的簡單框架,示意兩位先生上前來看。

城廓、皇宮、東西市、朱雀大道,放在圖上就是幾個黑方框,裴先生畢竟是繪圖出身,只消一眼就知道她畫的是什麽。

唐荼荼:“這是平面地圖,也叫二維地圖,圖上能表現出方位、占地大小、距離長短——但畫不出建築的規模,畫不出高低,方位與距離也沒法兒直觀感受,是不是?”

“倘若我要畫一座山,平面地圖上只知道有這麽一座山,而不知其海拔、峰谷與山勢起伏。”

裴先生連連點頭:“確實如此,姑娘有辦法?”

唐荼荼指指自己的鳥瞰圖:“三維地圖,就是實景模型。”

“像這樣——取多個視角,畫出透視關系,把每一個方位孤立的視角模型縫合起來,就是三維地圖了,可以精確建模,把實物縮小到分毫不差,放到沙盤裏——這就是最基礎的地理信息系統模型。”

她盡量講得平實,話裏還是帶出了許多專業詞匯,幾人窮盡想象,聽了個一知半解,卻仍震撼不已。

裴先生一針見血抓到要點:“如何取得多視角?繞著圈、圍著一個地方畫嗎?”

唐荼荼:“最簡單的是三點定位,取三個不同的視角,得有一個視角在地面上,做基準,剩下兩個視角盡量取在高處,用十字儀測量傾角、還有長高尺寸,按相同比例尺算得數據之後,用黏土、水泥之類的材料就能捏出一個立體地圖來。”

原理並不復雜,只是嘴上三言兩語難說明白,唐荼荼在紙上畫了幾個多棱多角的立方體,並列成排,講明白了三視圖。

她又僅憑記憶,從東市中心的市署衙開始畫,將那幾個黑方框畫得立體起來了。

“這就是BIM建築信息模型。測量不難,難在計算量偏大,得多驗算幾遍才能保證數據精確。”

她嘴上這麽講著,心裏卻唉聲:後世的地圖繪制哪有這麽復雜?

信息大爆炸以後,是數據的時代了。遙感掃描兩分鐘就能出圖,GIS也能在幾秒裏匯總有記錄以來的全部數據,拓撲建模模擬出最佳方案,細致到“山上刮了一股風,氣象台就提醒你下周有雨記得帶傘了”。

她站在天樓上,垂眼望著塔下,一排排的守衛挑燈夜行,似螞蟻一般做著機械運動。

唐荼荼不合時宜地萌生出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愁苦。

人人都知道科技是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可這一步,與那一步,之間相隔了怎樣的變遷,才將一代一代人的才智與血汗融合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