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2/3頁)

這篇檄文從一開始,就言明天下志士,反抗元廷不曾斷絕,紅巾是集大成者,而大明朝就是繼承這一股法統……

毫無疑問,這就是當初張希孟在崖山之時,倡導的內容。

如果如同歷史上的那樣,沒有這一套主張,朱元璋就必須承認元廷正統地位,然後才能闡發抗元道理。

可是有了張希孟的理論支持,老朱的底氣一下子就足了起來。

咱未曾反叛元廷,奈何元廷無有人君之福!

“元之君臣,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歷以弟酖兄,至於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此乃胡風橫行,社稷蒙生。故有識之士皆曰,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老朱利用這一段,痛罵元廷荒唐,天下紛亂,皇室胡作非為,正是胡風侵染,敗壞華夏,故此需要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故君失其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台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

朱元璋抑揚頓挫,聲若洪鐘,痛斥元廷之失……在校場之中,除了滿朝重臣,軍中將士,竟然還有應天百姓,三教九流,齊集於此。

甚至也先帖木兒等人,也有幸參加誓師大典。

面對老朱的痛斥,也先絲毫不覺得什麽不對。

元廷確實爛到了極點,已經無可救藥,趕快毀滅了算了。

朱元璋痛斥元廷之後,隨即話鋒一轉,“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時至今日,疆域遼闊,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嶺南,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猛士雲集。予恭承民心,罔敢自安,故起大兵,擇良臣,誓師北伐,解民倒懸。不敢有須臾遲疑。”

老朱這幾句話則是追憶自己發展壯大的過程,有指出雖然準備尚有不足之處,但是救民心切,也就顧不得什麽了。

精兵猛將,賢臣督師,這自然說的是張希孟。

一篇檄文說到了這裏,也差不多要收尾了。

“朕慮民人未知,反為我讎,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予恐中土久汙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原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老朱將檄文念完,在場軍民百姓,悉數跪倒,山呼萬歲。包括也先帖木兒等人,喊得尤其大聲。

天子再次申明,蒙古、色目,願意歸附,與華夏之民無異。

從此之後,他們皆是華夏之民,當真是天命造化,福澤不淺!

朱元璋念過之後,一轉身,張希孟急忙上前躬身。

“督師張卿!”朱元璋滿臉紅光道。

“臣在!”

“朕命你總攬兵權,北伐燕雲,光復故土,重興華夏!”

張希孟稍微一頓,隨即大禮參拜。

“臣,謹遵聖旨!此戰大勝,不負陛下,不負蒼生!”

朱元璋滿意點頭,隨即摘下腰上的寶劍,遞給了張希孟,而張希孟的佩劍則是被老朱接過,放在了一旁的托盤上。

“先生當持此寶劍,掃蕩元匪,匡扶中華!”

“臣遵旨!”

張希孟握緊明顯沉了不少的寶劍,大步走下高台,隨即翻身上馬,抽出寶劍,高高舉起。而後又縱馬馳騁,從一隊隊的明軍前面掠過。

大家夥看得頗為驚訝,好家夥,原來咱們張相公還是文武雙全,這騎術很高明啊!

張希孟還能說什麽,他也是南征北戰這麽多年,豈能連馬都騎不好?

張希孟縱馬掠過之處,萬勝之聲,聲震雲霄,氣沖鬥牛。

終於,張希孟從所有隊伍面前掠過。

他立身軍前,高舉佩劍。在張希孟身後,又出現了一杆大旗。

火紅的旗幟,迎風飛揚。

在旗幟上面,有四個字:克復燕雲!

見到這一幕,在場的不少人突然覺得眼睛酸澀,有淚水忍不住流出。

自割讓燕雲十六州算起,已經四百余年。

這四百余年間,中原大地,遭受了一個又一個失敗,國土淪喪,黎民變為牲畜牛馬……多少仁人志士,意圖恢復,結果功虧一簣,甚至無故冤殺。

累累白骨,萬千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