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2/2頁)

從工部到地方,無數官員,都要把心血澆在城墻上,出了差錯,那可是要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的。

這時候有一個商人站出來,說我有錢,能修城墻,比各級衙門幹得還好……不信你讓我試試!

然後一國之君就同意了,各級衙門也無話可說,他就真的修了三分之一的京師城墻!

這種段子,幾乎也就是茶館閑談之時,不入流的段子水平。

可既然如此,那為什麽會寫進正史?

這又引出來一個很好玩的事情,明史修得好嗎?

貌似不錯吧,畢竟主流的專家學界,都是稱贊明史的居多。

但偏偏也有那麽一群不自量力的人,認為明史修的糟透了,倒不是說明史黑了老朱家,給前朝修史,誰又能說好話呢?

問題在於明史黑得很沒有水平。

就像沈萬三這種,明顯就是民間傳說,連地方縣志都看出來是假的,沒人相信。

但是修明史的人,就堂而皇之寫進去了。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明史前後修了一百多年,就修出這麽個東西,你要說修史的人,心腸歹毒,倒也沒錯……但是偏偏水平如此低劣,屬於又菜又愛玩,也真是讓人無語了。

朱升侃侃而談,他還真挺了解沈萬三的,這位就是靠著做海外貿易發家的,其中景德鎮的瓷器,占了他收入的三成,每年都有五萬兩的進賬。

沈萬三賺了錢之後,還拿出一些,協助朱升辦學來的。

一直到幾年前,沈萬三壽終正寢,跟老朱屁的交集沒有。

朱元璋屬於炊事員行軍,專門背黑鍋了。

“按照我的粗略估計,景德鎮一年光是海外生意,就有三五十萬兩的賺頭兒,如果算上國內的,當真不知凡幾。”

張希孟問道:“楓林先生,你說這景德鎮的制瓷作坊,可有女工?”

“怎麽會!”

朱升忍不住搖頭,“張相,你這是糊塗了,制瓷手藝,那可是人家的飯碗,世代傳承,向來是傳男不傳女。如何會有女工?”

張希孟還是不死心,“就算關鍵的燒瓷技術不教,那些簡單的彩繪,女工總能做得來吧?”

朱升沉吟道:“做自然是做得來,但是只怕還沒人願意……我說張相,你怎麽一直盯著女工用勁,不會是想成親了吧?哈哈!”

張希孟狠狠白了這老頭一眼,“楓林先生,你是真的看不明白?就像采茶,紡織,制瓷,這裏面大多數的工藝,女人都能負責,必須用到男人的地方不多。譬如說一家之中,有三個男丁,都在制瓷作坊幹活。他們辛苦勞作,養活一大家子人。可若是能讓女人進入作坊,替下了男人的工作。男人就能從軍,就能當民夫,我們能動員的兵力,甚至可以翻倍!”

“楓林先生,你洞徹天機,讓主公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你怎麽沒有想到,如果放女人進入各行各業。我們的一百萬人,就能抵得上天完的一百五十萬人,兩百萬人!我們只有一個行省的地盤,就能抵得上他們兩個行省,這是兵力加倍的事情!或許我們就贏在了這上面,你說我如何能放松?”

“這個……”

朱升都被弄得無語了,老頭兒默默盤算了一下,還真是這麽回事!

朱元璋的地盤不算好,處於四戰之地。

無論人口還是地盤,都比不上天完。他也是依據實際情況,才擬定了九字方略。但是能把女人的力量發揮出來,就能有更多的青壯從軍,朱家軍的兵力短板就能彌補……如今朱家軍屬於兩線作戰,兵力本就不足,還要分成兩邊,壓力著實有點大。

結果就有一個辦法擺在那裏,可以大大增加兵力,你能拒絕嗎?

朱升無語了,“張相,你這個道理在應天的時候,怎麽不說啊?”

張希孟呵呵一笑,“我現在說也不晚啊!難道這一路行軍,楓林先生還沒有感覺到嗎?”

感覺到了什麽?

……

“當家的,你放心去吧,地裏的活兒,俺都能幹!人家吳國公對咱們有恩,現在要打仗了,用不著咱們沖鋒陷陣,就是運送軍糧,還能叫苦?爹娘,還有孩子,俺也都能照顧。”

男人悶著頭,“知道了,你在家裏頭,也要小心些。”

婦人用力答應,又伸手幫丈夫推著小車,送著離開家門,上了大道……一個又一個的民夫,匯聚成了一條連綿不斷的長龍。

浮梁州的人口還不到十萬,竟然一下子出了近三萬民夫,送著朱家軍,浩浩蕩蕩奔赴洪都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