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第2/3頁)

朱元璋下達了一道嚴令。

壞人家庭,夫妻不能相認,子女沒有父母依靠……這是人世間最大的惡行!

如果軍中有人敢以身試法,定斬不饒!

而且老朱又下了一道命令……在戰亂中,有不少孩童失去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務必要把孩子接到軍營撫養。

如果有人膽敢拐賣兒童,一旦發現,定斬不饒!

朱元璋的法令森嚴,堪稱重典。

可就是這樣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將碎成了一地的規矩,重新撿了回來。而且靠著相當強大的行政能力,讓這些規矩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

和州很快就恢復了狀態,甚至比起元廷統治還要好。

藍氏訴說著這些見聞,喜不自禁,她是真的服氣了。

“當家的,我現在掙的可比你多!這麽說吧,就算你想走,我都不答應了。能在朱家軍的治下,哪怕當個小老百姓,我都高興!”

常遇春無奈仰頭悲嘆,他也不想走,可他不甘心啊!

自己一身的騎射本事,就沒有一點用武之地嗎?

哀嘆之後的常遇春,還是一籌莫展,只能繼續等待。

……

“主公,今年秋收在即,不出意外,還會豐收!”

張希孟笑呵呵向朱元璋匯報情況。

通常情況,秋糧是夏糧的兩倍,也就是說,這一季秋收,大約能給老朱貢獻六十萬石稅糧。

朱元璋在財稅上面的進步飛快,要想當好家,就必須算明白賬。

“先生,現在和州有二十多萬人,咱們又收編了不少兵馬。就算現在分田,也要等明年夏天才有收成。咱們又要修烽火台,又要造船,還要招募水兵……哪一項不需要花錢?眼下咱們手上有的就是糧食。”

“這六十萬石,只怕拿一半到和州,也未必夠。”老朱長嘆一聲,“家業大了,開銷也大了。還是不免束手束腳啊!”

張希孟微微一笑,他變戲法似的,又拿出了另外一本賬。

向著朱元璋介紹道:“剛剛田賦的事情,那是李先生主持的。我這裏有些糧食銀行的賬,主公有興趣嗎?”

老朱頗為驚訝,糧食銀行設計的非常復雜,又是糧本,又是各種各樣的票,不論買賣,都要在糧本上重新修改,加加減減。

說實話,不是張希孟力推,老朱絕對不會答應的。

他這人有一種樸實的直覺,凡事越簡單越好。畢竟只有足夠簡單,才能減少弊端,才能少禍害老百姓。

這一條思路,貫穿了朱元璋一輩子。

而且在大多數的時候,老朱還是對的。

衛所,軍戶,糧長……無不是這條思路的成果。

只不過有些事情還真的要舍得下功夫。

“主公,我已經吸收了二十五萬石存糧,如果不出意外,秋糧豐收之後,我這裏的存糧會超過百萬石!”

“百萬石?怎麽會那麽多?”老朱大驚失色,不會是吹牛吧?如果真有一百萬石糧食,那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主公,之所以有這個判斷,是因為存入糧食銀行,是給利息。而且雖然分田了,但是老百姓的積蓄不多,想在家裏修個不漏雨的糧倉,並不容易。別說糧倉了,就連很多人家的房子都來不及修葺呢!”

張希孟笑道:“百姓把糧食存入銀行,他們就省去了保存的麻煩。修倉庫的開支,就由咱們負責了。李先生那邊已經忙了起來,連夜擴建糧倉,務必把糧食保存好。”

講到了這裏,老朱也漸漸聽懂了,“你這是出了錢,方便了百姓。按理說咱不該多說什麽,可先生向來算計精明,咱有什麽好處?”

朱元璋還是很了解張希孟的,這小子當然不壞,但卻不是什麽爛好人,他保證藏了一手。

“主公,其實道理也很簡單,臣手裏有一百萬石糧食,大約可以借給主公五十萬石?”

“借?”朱元璋翻了翻眼皮,哂笑道:“先生不怕咱不還?”

“不怕!因為主公不敢!”

“為什麽?”老朱真沒覺得有什麽是他不敢的。

“因為主公有愛民之心!”張希孟笑道:“這些糧食是百姓暫時存在我這裏的,他們需要了,自然會來支取,所以沒法都借給主公。而且主公還必須按時如數歸還,這樣才能跟千千萬萬的百姓交代。不然的話,百姓知道自己存糧被人拿走了,後果不堪設想!”

朱元璋驚愕之余,沉默了下來。他把張希孟手裏的賬拿過來,仔細翻看,若有所思。

張希孟給他展示的正是兩套體系,一套叫做財稅,一套叫做金融!

所謂財稅,自然是朝廷征收的田賦雜稅,這些收入完全交給官府支配。

而另一套則是金融體系,這套體系的錢並不屬於朝廷,也不能直接拿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