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陳迪從東大陸歸來(第3/4頁)

他們都知道,文人們不會支持他們現在教授的一套。所以兵營中那些沒讀過書、書讀得很少,又對朱元璋非常忠誠的士兵們,成為他們最好的“弟子”。

現在他們教出來的最早的一批學生,已經卸掉盔甲,去各地當官了。

他們倆都很激動,希望事實能證明他們是正確的。

朱元璋原本想沿用元朝的“戶籍制度”,並將其嚴格制度化。

但他家標兒罵了“洪武皇帝蠢”,他立刻就放棄了“兵戶制度”,改為民兵和兵役制度結合。等大明有錢了,就爭取往標兒所說的“軍隊職業化”轉變。

據說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養得起職業軍隊,而職業軍隊的戰鬥力是普通軍隊無法比擬的。朱元璋拍著胸脯,認為大明必須是強大的國家。

現在大明已經進入休養生息,可以逐漸對軍隊進行改革。

“再過一兩個月,我們就能回家了。”朱元璋提起標兒,就忍不住想念,“標兒是不是又長高了?”

馬秀英也露出思念的神色:“標兒現在正是長個頭的時候。聽說每個月衣服都會短一截。他早早做好了準備,把衣服往大的做,然後把長出來的袖口和褲腿縫好,身高長一截就放一截。”

朱元璋想起皇宮裏自己的庶子庶女,臉色不虞。

他今年長時間待在南京,幾個陪伴他的妃嬪相繼有了身孕。

郭寧妃先夭折了一個兒子,又得了一個兒子,現在寶貝得緊,什麽東西都要最好。

馬秀英雖然自己節儉,但也憐惜郭寧妃和其孩子,便由著郭寧妃。

朱元璋淡淡道:“標兒曾經說,孩子小時候就要教導。三歲看到老,三歲還養不好,就歪了。”

馬秀英知道朱元璋想說什麽,笑道:“孩子還不會說話和走路的時候不記事。郭寧妃的兒子剛出生,現在好好哄著,等他兩三歲的時候,標兒都是太子了。”

朱元璋道:“也不能什麽都讓標兒來教。”

朱元璋性子來了,馬秀英都勸不動,勸得動他的人遠在北京。

於是郭寧妃剛歡喜沒多久,兒子就被朱元璋送給了孫貴妃養。

孫貴妃:“……”其實並不想養這個孩子,但還是含淚養了。

她只能天天去馬秀英處請教怎麽教導孩子。雖然她有一個教養得不錯的女兒,女兒和兒子不一樣啊,何況還是別人的兒子。

郭寧妃連病都不敢生,急忙養好身體,比以前更加節儉和乖順。

有孩子的胡順妃和沒孩子的胡貴妃都被朱元璋這一手嚇到,各個也比以前更加低調。

馬秀英心中嘆氣,有些可憐這幾個妹妹。

朱元璋半點沒有認為自己哪裏不對。他對這些一直陪伴著他的女人,心中的溫情總是不多的,是一個很典型的封建大男人。

朱元璋在把郭寧妃的兒子送給孫貴妃養的時候,順帶查了查宮裏的花銷,越查臉越黑。

朱元璋以後宮嬪妃不多,不需要進那麽多伺候的人為由,放出了一部分宮女,又停止往宮中進宦官。

最後他還在後宮讓人開墾,種桑種棉,讓妃嬪們除了上學,沒事就在宮裏種田織布。

一直跟著他的老人們還好,新進的秀女和貢女們叫苦不叠。

朱元璋理直氣壯,我家皇後就喜歡種田織布,你們難道比我家皇後還嬌貴。

馬秀英哭笑不得。她確實喜歡種田織布,這是愛好。但不是人人都和她一樣啊。

但朱元璋下令,她也只能手把手教導宮中女子種田織布。

這樣忙起來,後宮因進了許多新人而有些緊張的氣氛,又變得平和了。

原本那些秀女貢女雖然知道自己生前不能當高位嬪妃,也是為了生下大明的皇子而爭寵的。

現在她們都沒力氣爭了。

朱元璋看到後宮那些女人不開心,他就開心了,批改砍人腦袋奏折的速度也更快了。

這樣幾個月過去,大明官場上下都換了一遍,朱標派去各地巡遊的戲曲社都到廣東唱戲了。

全國各地都知道官場潛規則是個什麽東西。

老百姓們很少被皇帝告知官場的情況,所以他們都很相信自己得到的消息。

於是這群老百姓們蜂擁觀刑,文人們再多惋惜的詩句,都壓不過老百姓們罵貪官的聲音。

這件事,在當時文章中,都被寫成老百姓們愚昧。

而未來如何,誰也不知道。

當下的人只知道現在,大明官場殺了這麽多官員,居然能順利過渡,沒起多少漣漪。

這大概和朱元璋前些年培養了許多後備人才,現在正好能用了有關;也和朱元璋牢牢掌控著兵權有關。

經過這次官場大動蕩,朱元璋的耳根清凈了多少。

他說要改革官場制度的時候,官員們幾乎一致通過,沒有和他唱反調的人。

朱元璋表示,當暴君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