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鄂國公朝堂斥奸賊(第2/3頁)

可他們以前怎麽完全沒有見過這種事?

別說武將們,出身低微、不懂什麽元朝官場其他朝代官場潛規則的文臣也不懂。

事情怎麽就到了這一步?

“鄂國公請起。”朱元璋等常遇春說完之後,讓人把常遇春扶起來,在朝會上替常遇春洗臉整理衣冠。

朝臣們沉默又恐懼地看著一臉平靜的朱元璋。

如果朱元璋發怒,他們還敢再次辯駁。但朱元璋神情過於平靜,一句話也不說,他們心裏就有些慌了。

因為朱元璋此前這副表情的時候,南京朝堂可是血流成河啊!

朱元璋手從桌子上放下來,坐直身體,淡漠的眼神掃視了一眼群臣,然後視線落在鄭士利身上:“照你這麽說,朕應該先徹查,為何朝中官員運糧核對必有錯漏?”

鄭士利恐懼:“陛下!路途遙遠……”

常遇春大吼道:“我運的糧路途不遠嗎!”

鄭士利被常遇春一聲怒吼,吼得腦袋嗡嗡響,幾近眩暈。

常遇春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滇南侯從雲南運到南京的糧還不夠遠嗎?還有比滇南侯更遠的嗎?滇南侯為何不用空印!滇南侯為何能核對一致!他們在說謊!”

鄭士利幾次想說話,都被常遇春大聲搶先,咬死了“朝中運糧多有錯漏必有問題”。

這朝議居然向著“為何運糧會有錯漏,為什麽別人運糧沒有錯漏”上去了,空印不空印,似乎都沒人關心了。

鄭士利和支持鄭士利的官員心裏焦急無比,很想把話題轉回來,但常遇春說話又急又快嗓門還響亮,讓他們推出的代表鄭士利根本沒機會說話。

背後之人終於忍不住,互換幾個眼神之後,想要起身出列,代替鄭士利與常遇春辯駁。

鄭士利可以死,空印案上上下下幾百官吏都能死、能流放。但他們至少要在輿論上占領上峰。無論是民間,還是後世,都得說朱元璋濫殺才行。

這就是君臣的博弈。

當朱元璋被罵了許多次,他就會退縮;

就算朱元璋不退縮,繼任者是被他們這群人教大。在繼任者眼中,朱元璋就是殘暴,他才會當個仁君。

太子弱冠才歸位?這不算什麽。弱冠其實也是個孩子。等太子入朝,他們一定會好好教導太子。皇帝也只能讓他們教太子。

能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朱元璋這個泥腿子要讓朱家王朝變成一個真正的正統的優秀的封建王朝,就只能讓太子拼命讀書,拼命和文臣交流。

武將?等天下平定後就沒用了。

這就是封建王朝的規律。

但當他們準備起身的時候,發須斑白的劉基卻靈活得不像個讀書人,一下子竄到了中間,也高聲悲痛道:“陛下!不可以以此為官吏定罪啊!”

文武百官都嚇了一跳。劉基不是站在要求處罰空印案涉案官員那邊嗎?

朱元璋也嚇了一跳。劉伯溫這老小子又要做什麽妖?難道他還死性不改,非要再試試看能不能罵死人?

朱元璋沉住氣,沉聲問道:“為何?”

劉基沉痛道:“西漢時,府中若藏有盔甲,便視作謀反。漢初,多有官員府中藏有盔甲,以謀反罪論處。他們真的府中有盔甲嗎?”

朱元璋雖不知道為何劉基突然轉移話題,但他還是配合道:“不一定。”

劉基道:“對!不一定!其實史書中有透露,漢帝殺他們,大多是因為他們侵占良田、欺壓百姓、上下勾結,可為何漢帝不能以此定他們的罪?陛下啊,因為這樣的罪,罪不至死啊!”

朱元璋:“……嗯?”

劉基沉痛道:“鄭士利說得沒錯。官場有官場的潛規則,空印是,運糧核對不一致也是。為什麽運糧時要縣、府、省、戶部四重核對?因為這樣有一個環節核對不上,就知道哪個環節運糧出了問題。”

朱元璋微微頷首:“朕知道。”

他當過商人,知道貨物運輸怎麽運轉。層層核對,才能算準貨物運輸的問題。

至於有錯漏,需要路途遙遙回去改?這個措施本就是增加更改的麻煩!

以陳家當年運貨為例,店鋪核對一次,倉庫核對一次,陳英運輸的時候核對一次,入庫再核對一次。四次核對就是確保無誤。

如果使用空印文書,等到了檢查的時候再根據現有的數目編寫表格,這核對還有什麽意義嗎?還能檢查出運輸的錯漏嗎?還能查出誰在中間貪汙嗎?

劉基道:“但是陛下,官員運糧辛苦,需要層層打點,這也是官場潛規則啊!”

朱元璋:“……”劉基想要幹什麽?

劉基跪下,老淚縱橫:“從古至今,官場都是這麽運作。陛下剛當皇帝,不明白這些。法無禁止便不能懲罰。陛下可以治官吏謀反罪,但千萬不可因此治官吏的罪。這是暴君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