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2/3頁)

監視的考官和學子牽扯上關系可不是一件好事,黎權就當沒有見過顧凜,目不斜視地進去了。

顧凜也沒什麽異樣,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今天是第一場考試,考的是經,屬於死記硬背的東西,會做的看了題目提筆就寫,不會的半天憋不出來。

顧凜把題卷掃了一遍,在雪白的宣紙上開始答題。

院試題卷上的題目比鄉試上要多,顧凜答完出剛出禮部大門,黃玉文的聲音就在後邊響起:“鐘兄,陳幸……”

從前說王欽,現在是他,兩人該說不愧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都要在門口對對題才走。

突然,黃玉文快走幾步出現在他身邊:“顧凜,你答得如何?”

顧凜已經看到人群裏的林真了,腳步加快了些:“和往日裏溫書時做的所差不多。”

他們幾個經常在一起溫書,一聽他說這話,就明白他大概率全都答上了,空了兩道題的黃玉文還有陳幸都暗暗為自己愁起來。

他們兩個在鄉試時的名次本就不高,這回考中的幾率實在是太低了,低得兩人都有些怕了下面的兩場考試。

第二場考試在兩天後,考義。

考完義再兩天,是最好一科,時務論。

顧凜拿到題目的時候發現依舊不是去年的旱災,而是叫學子們回答怎麽應對近年來數次騷擾大禹的車羅國。

車羅國在大禹北面,與大禹京都隔著人煙稀少,地域廣闊的離州,每年冬季都會北下劫掠數次,大禹也出兵打過,但是離州邊境實在是太廣,防得了一處防不了另外一處,所以漸漸地相當於默認了車羅國冬季的劫掠,左右離京都還遠,想要打到這個地方來實在是癡人說夢。

只是不知道去年車羅國是怎麽回事,竟然接連攻下離州數座城鎮,把裏邊禍禍得人畜不剩,朝廷這才派兵去查看。

從小就被林真教導著要時時注意時務變化的顧凜因為階級原因並不能接觸到很多東西,但是他善於收集,模模糊糊地能猜到些許。

他微蹙著眉,望著題卷上的題目,並沒有立出打,還是不打這兩個觀點,而是寫了另外一條,“動兵馬,則要動糧草”,糧草何來,戶部,戶部的糧草又從何來,從賦稅而來。

離州本就地廣人稀,何不加以利用?

顧凜先提出:

一,朝廷可以以比其他地方更有利於百姓的政令吸引百姓到離州紮根開墾,比如入離州五年內不上交賦稅,十年內交其他地方賦稅的多少,以及朝廷補發種子,農具等,將離州廣闊的土地利用起來。

二,在把離州土地利用起來,吸引百姓定居的同時,將當地百姓組織成更有效率的民兵,以應對車羅國的騷擾。

三,一旦離州這道防線建立起來,不但可以為京都輸送源源不斷的糧食,還能成為京都與車羅國之間的第一道防線,拿不下離州,車羅國就別想踏入京都半步。

三個觀點寫完,顧凜的答卷也幾乎寫完,以他的目光看,自己前半段還算掩蓋了真正的意圖,後半段卻漏出來些許。

沒錯,顧凜的觀點從來就是“你要戰那便戰”,手裏頭籌碼多有籌碼多的打法,不殷實有不殷實的打法,而不是坐以待斃。

他實在不理解朝廷為何把大半個離州拱手讓於車羅國的鐵蹄之下,讓只能留在離州討生活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與當日毫無作為,讓流民軍進了府城的府君和武將有何不同。

但是從他收集到的微末信息來看,朝廷裏主張祥和的官員占了大半,甚至就連他即將效忠的天子,也主和,他要是不想名落孫山,便不能言辭過於激烈。

顧凜把自己真正的觀點暗藏起來,寫了這份看似以平和方式解決離州與車羅國問題的時務策,而這份時務策很快跟著其他學子的題卷一起放在了數位監考高官的案頭上。

黎權在府城就見過顧凜的字,拿起題卷就知道答的是誰。

他知道顧凜時務策很出色,迫不及待地沉心看下去,首先看到的第一句便是“動兵馬,則要動糧草”。

已經看過很多份圍繞打還是不打的題卷,黎權看見這句就皺起了眉毛,他是主和的,如今朝廷外表看著光鮮,其實內裏早就腐朽,去年的那一場旱災掏空了最後一點底子,要是真同車羅國打仗,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心頭還想著顧凜上次精彩至極的策略,黎權繼續往下看。

第一遍看完,黎權拿著題卷沉吟,復又低頭重看。

第二遍看完,黎權不由得把題卷放在桌案上,邊讀手指邊在桌子上畫了畫。

第三遍……

看完第三遍,黎權滿臉笑容,忍不住地撫著自己的美須,拿著筆在還沒有任何印記的題卷上頭寫了一個上字。

一個與黎權平日裏有幾分交情的監考官員走過來,看到他給的上的評級,不由得多看了幾眼:“這是尚書手裏第一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