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魏君:C羅回歸曼聯都沒你們帶給我的震撼大(第2/5頁)

正好借助這次機會,把僅存的那些帝黨全部換掉。

連理由乾帝都給他找好了。

本來他還頭疼要怎麽把這些人弄下去呢。

現在正好順水推舟將計就計。

至於王海帶來的這批人,就只能徐徐圖之了。

現在先給乾帝打了個預防針,乾帝也同意了如果儒家這批人不能幹的話就可以換掉。

陸總管想到這裏,盡管內心很嚴肅,不過嘴上還是浮現出一抹笑容來。

乾帝還是太年輕,而且隱居幕後修道的時間比在前台當皇帝的時間更長。

乾帝不明白一件事:一個臣子能不能幹,不是由他本身的能力決定的,而是由上官決定的。

上官說你不能幹,你能幹也必須不能幹。

乾帝高高在上,能知道什麽?

下面的官員能幹不能幹,還不就是他的一句話。

把這個權力掌握在手中,正好借助乾帝的皇權,悄悄的剪除帝黨的羽翼。

這自然是一個很考驗操作能力的事情,但陸總管常年奮戰在一線,他的微操能力很強,比運輸大隊長強多了。

此時乾帝看了一眼陸總管,忽然微微皺了皺眉。

對於陸謙的辦事能力和忠心,他都是放心的。

不過和王海比起來,乾帝感覺陸謙的力量可能還是太小了。

儒家隱藏起來的實力,乾帝一直認為是很強的,而且王海的個人實力也超強。

王海和他合作,肯定也是為了儒家的發展。可是儒家的利益和大乾的利益並不是一體化,他更信任的還是陸謙,而不是王海。

所以乾帝又對陸謙道:“陸謙,王老屬於方外之人,不方便直接插手大乾的政務,所以這件事情明面上要由你負責,你一定要好好做,但是不要把姿態弄的太明顯。朕希望這件事情是潛移默化做成的,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陸謙明白。

乾帝這是又想當那啥又想要牌坊。

想和儒家合作。

還不想讓儒家做大。

這想法很皇族。

和當年先帝的考慮也差不多。

又想讓儒家為自己服務,又不想讓儒家一家獨大,還想要一個好名聲。

哪有這麽好的事情?

不過先帝當年倒是真做成了。

可是乾帝嘛……段位和先帝比起來還是有點差。

陸謙沒有立即答應乾帝這個要求,因為這個要求確實有點難辦,不是一個監察司提督應該有的能力。

“陛下,其他的都好說,可是不被人發現的話……有點困難。能夠上金鑾殿的,都是一時俊傑。只要我們動手,他們很容易就能夠察覺出我們是在針對誰,除非……”

“除非什麽?”乾帝問道。

陸謙看了乾帝一眼,試探著道:“除非我們把局面搞混,不僅打擊帝黨,而是名義上針對所有人。”

乾帝還是有些水平的,他瞬間聽懂了陸謙的話。

“你是說……京察?”乾帝有些猶豫。

京察,是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種制度。

通過了京察考核的官員,往往能夠升官。

而通不過京察考核的,按照京察的成績,會有相應的懲罰,最嚴重的,罷官去職,甚至問題很大的淩遲處死都有可能。

京察本身的目的自然是獎優懲劣,使各級官員能夠恪盡職守,為大乾的統治做出貢獻。然而正因為涉及了官員的獎懲,結果造成徇私舞弊等結黨現象十分明顯,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很難真正實現應有的作用。

長官往往博寬大之名,每屆京察,只黜退數人,虛應故事,余概優容,而被劾者,又不免冤抑。

最開始京察制度初創的時候,京察本來是三年一考,後來變成了六年一考,再後來又變成了十年一考,時間周期越來越長。

到了乾帝這兒,自他登基之後,還沒有京察過呢。

百官不提,乾帝也不提。

原因嘛,自然是穩定壓倒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創造京察制度的正是儒家的官員。

而讓京察制度幾乎淪為廢物的,也正是儒家的官員。

現在要重啟京察的話,從時間上看,倒是合情合理。

不過很容易引起更大的動蕩。

畢竟乾帝心裏也清楚,現如今大乾的朝堂,除了帝黨、魏黨之外,還有修真者聯盟黨,心向妖庭的聯妖黨,以及其他的妖魔鬼怪黨派。

他這次只想針對魏黨,把事情搞大的話,他擔心控制不住。

所以乾帝又想慫。

不過認慫面子上不好看,所以乾帝把難題拋給了王海:

“王老,你怎麽看?”

不等王海回答,陸總管主動道:“陛下,這個問題就不要問儒家了。

當年創造京察制度的就是儒家,而當時主持京察的也是儒家弟子。在京察制度的幫助下,最初的那幾年,效果斐然,朝堂風氣煥然一新,但是後果便是儒家弟子把其他官員幾乎全部取代,京察考核下丟掉的那些官位空缺,全都被儒家弟子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