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第2/2頁)

駱時行賺的錢在交州那邊看來很多,但在武曌看來不過是小打小鬧,她一年的脂粉錢都比駱時行這些年賺得都多。

她對駱時行的維護不過是因為駱時行做的事情很合她心意罷了。

王文學誠懇說道:“使君說,知曉天後不缺這點子東西,但他不能沒良心。”

武曌果然龍心大悅,她這一次的確沒看錯人,她的確不缺這些東西,但駱時行那麽艱難可有點賺錢的生意就巴巴給她和太平送了來,這份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她很清楚,駱時行派王文學過來是走門路想要減少一些阻撓的,壓根就沒想過自己的屬下還能進宮,那些話應當是他平日裏就這麽說,可見為人純善。

武曌隱隱想起當年那一面,彼時那個小郎君的眼睛便幹凈的仿佛山中清泉,不染塵埃,這麽些年過去,看來他還始終如一。

她又問了一些關於港口的事情,王文學做的準備十分充分,當然這本來是用來遊說武承嗣的,只是武承嗣那邊都沒用他遊說,現在只好換個話術報告給武曌。

等說完之後,武曌卻不置可否,只是說道:“回去讓駱時行寫一份奏疏上來。”

王文學畢竟眼界有限,不明白武曌的意思,以為太後不同意,出宮的時候便垂頭喪氣。

武承嗣跟他是一起出來的,出來之後便說道:“你說的那些不是姑母看重的,你回去跟駱刺使這麽說,他會明白的。”

遊說武承嗣重點是利益,但武曌又不缺那點錢,自然不夠。

王文學不懂其中關竅,卻記住了武承嗣的提醒,他十分感激說道:“多謝納言提點。”

既然對方誠心幫忙,他手上的鹽田契紙也就合情合理的送了出去。

他本來想要給駱時行省一省的,不過來的時候,駱時行就強調,該送就送,如果錢不夠就寫信給他,不要在這時候貪小便宜。

武承嗣沒想到他也有鹽田,他知道現在鹽田已經開了出來,但凡交州能把鹽賣出去,那麽到時候這就是一份旱澇保收的收成啊。

駱時行這個人做事果然大氣,世家出身果然不一般,比那些小門小戶或者寒門子弟強多了。

然而實際上,駱時行最多也就是小康家庭出身,他壓根也不是世家,然而三人成虎,他身邊的那些大佬說他是,跟家裏人通信也是這麽說的,內黃駱家也認了他,仿佛他就真的是世家出身了。

武承嗣一高興,便親自送王文學離開洛陽。

王文學走的時候著實松了口氣,深深感覺在洛陽混太不容易了,要不是有他家使君的面子在,他可能早就被問罪了。

就算沒人提醒他,他也知道自己在見太後的時候表現並不是很好,好在他會學舌,把駱時行的話給學了出來,討得太後歡心。

王文學緊趕慢趕回到交州之後立刻去復命。

駱時行在聽說太後都見他之後人都傻了,他雖然準備了給太後的禮物,但當時想的也就是通過武承嗣交給太平公主,然後讓太平公主去送給武曌。

也正因為這樣,他才沒有將給太後和公主的鹽田分出來,反正就那麽多,武曌到時候想給女兒多少就給女兒多少。

當然實際上是駱時行也把握不好給多少好,幹脆讓太後自己去分吧。

萬萬沒想到武承嗣這麽賣力,尤其是賣力的原因是為了安裝玻璃窗,當即有些哭笑不得。

在王文學說武曌讓他寫奏疏的時候,駱時行瞬間眼睛一亮,轉頭看向程敬微。

程敬微也含笑點頭說道:“此事有八成把握了。”

肯讓駱時行寫奏疏就是有考察的意思,只要駱時行不寫的太離譜,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駱時行也摩拳擦掌,其實之前他已經寫了一份奏疏,只不過那份奏疏是給中書省看的,立足點不太一樣,跟給太後看的是兩碼事兒。

給中書省看要讓他們看到交州能夠交上更多的稅收,而給太後看則要著眼於未來。

太後不會關注眼下稅收這點小事情,她的心很大,要不然不至於天天盯著吐蕃。

駱時行本來是個謹慎性子,做什麽事情沒有八成把握都不會提出來的,不過這一次……他想了想還是決定把自己的想法都寫出來。

這樣可以最大可能的避免將來做的事情讓太後不喜,封疆大吏最怕的就是跟上位者有誤會,尤其是交州這個地方比較敏感。

除此之外就是把他的想法再誇張一點,吹牛嘛,誰不會呢?

於是等武曌收到駱時行那封奏疏的時候,打開一看都被駱時行的想法給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