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第2/2頁)

李遊道有些奇怪:“太平公主都沒有告訴你那塊石板上寫的是什麽嗎?”

當初駱時行可是將石板也送到了京中。

駱時行搖了搖頭:“沒寫,只是說找人去破譯了,我回頭再給公主寫一封信,看看這件事情到底怎麽回事。”

現在他都有些可惜自己當時太瞻前顧後,要是直接把人給留下來可能什麽事情都不會發生。

程敬微似乎知道了他的想法,安慰他說道:“當初的決定是大家一起做的,跟你沒關系,而且在不知道巡察使是冒充之前,我們的做法也是最穩妥的。”

如果巡察使不是冒充的,那麽他可能勾結吐蕃的事情還是需要讓朝廷去查的,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把證據送上去。

駱時行一聽表情舒緩了許多,的確,世界上沒有賣後悔藥的,他後悔也沒用。

他轉頭就跑到書房給朝廷寫了奏疏,本來他還想解釋一下為什麽給太平公主寫信。

倒是程敬微說道:“這倒也不必特地解釋,跟公主往來的官員那麽多,再加上之前公主又幫了我們不少,你跟她有書信往來是正常的,若是鄭重解釋反而有些欲蓋彌彰。”

駱時行一想好像也是這麽一個道理,幹脆不解釋,只是在寫完之後確定沒什麽疏漏才將奏疏送了出去。

而此時朝廷也已經知道了有人冒充巡察使的事情,吏部當場就震驚了,這件事情往小了說是被鉆了空子,往大了說就是他們安排有誤被對方利用啊。

當然最主要的是吏部的官員還要擔心會被以周興為首的酷吏集團抓到把柄,到時候可能會讓他們生不如死。

於是這次他們也不在暗地裏不滿太平公主插手政事了,還很感激太平公主跟交州一直有書信往來,要不然交州那邊真的當巡察使是朝廷派來的,這誤會要多長時間才能解除?

當然也有人覺得駱時行小題大做,若是他不告訴太平公主,這件事情也不會被爆出來。

只是這種想法也不過是在暗地裏想一想,連說出口都不敢。

這件事情原本不是大事,或者說是不值得讓武曌知曉,但是太平公主知道了也就等同於上官婉兒知道了,上官婉兒知道武曌自然也就知道了。

武曌聽說之後表情冰冷問道:“那塊石板上確定是吐蕃文?”

太平公主點頭說道:“女兒已經找人在破解,應當是沒錯,只是不知道什麽意思。”

這個應該是密語,用尋常通譯來看的話根本不知道什麽意思。

武曌冷哼一聲:“吐蕃真是膽子越來越大。”

太平公主有些不滿說道:“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該讓文成公主下嫁。”

如果文成公主沒給吐蕃帶去更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文化,吐蕃現在哪裏會是大唐的對手?

武曌卻沒有說什麽,文成公主下嫁已成定局,更何況文成公主可能只是推動了吐蕃發展,沒有文成公主吐蕃也能跟其他國家往來,也能跟大唐學習。

當一個國家強盛了就想要更多的資源是肯定的,尤其是中原這裏的資源更加豐富,中原戰亂多也是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

武曌不會去追究過去的事情,是以她十分公正說道:“當時自有當時情,無須過度介懷,不過……駱時行說他給了假巡察使糧種?”

太平公主聽後十分擔憂說道:“對,我看吐蕃就是知道了這個消息才派假巡察使過去的。”

武曌卻並不這麽看,就連大唐朝廷都剛剛知道交州有了產量更高的狸奴一號,吐蕃不可能那麽快就知道消息,正如程敬微猜測一樣,她也覺得這件事情未必真的是吐蕃所為。

便轉頭跟上官婉兒說道:“發詔讓下面人注意一下六詔的動向。”

至於糧種什麽的,武曌擔心卻又不是特別擔心,駱時行既然之前就已經在防備這位巡察使,那麽糧種這麽重要的東西,他真的沒有一點防備手段嗎?

就在武曌覺得駱時行不可能真的把糧種交給巡察使的時候,交州州府大會上也在討論這件事情。

大家都十分擔憂,這糧種非常重要啊,怎麽能讓吐蕃拿走呢?六詔拿走也不行啊,他們種完了給吐蕃不是一個道理嗎?

駱時行很淡定說道:“不用擔心,他們種不出來。”

在眾人都很疑惑地看向他的時候,駱時行露出了一個十分狡黠的笑容:“我給巡察使的糧種都是雄性不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