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第2/3頁)

哪怕是租的,但是州府保證在租期之前不會回收,租地最長年限是一百年,等到時間還可以續租,這跟就是自己家的有什麽區別?

在這種情況之下,哪怕駱時行降低了稅收標準,收上來的稅也還行,不算多,估計在整個大唐都算是墊底的,但是能收稅就代表著交州已經趨於穩定!

駱時行思來想去還是寫了一封奏疏將這一年的情況細細報告了一番,甚至連朝廷撥款都有詳細記錄,也的確十分透明。

朝廷那邊收到駱時行的奏疏當時還有些緊張,生怕交州又出什麽事情。

結果中書省負責這些的秘書郎在拿到奏疏看了一眼之後,有那麽一瞬間都懷疑自己的眼睛,仔仔細細讀了半晌才揣著去找自己的上司。

交州上繳稅收了!

這可以算得上是天大的新聞,要知道朝廷之前做年度總結的時候還在商量等到第二年是不是還要給交州撥款,一般按照正常情況,經歷過戰火,面目全非的地方想要緩過來至少要兩到三年,這還是要當地刺史勵精圖治,手下的人也不拖後腿才能做到的。

當時大家還在思索要給交州撥款多少,畢竟自從上次撥款之後,交州那邊沒再要錢,搞得他們一時之間也不知道那些錢到底夠不夠。

原本他們想的是先分批撥款,不能一次弄過去,因為這些撥款之中本身就帶著給各級官吏截留的份額,一口氣都撥過去,到時候能夠用到百姓身上的估計也沒多少。

分批的話,也是暗示當地的官員,你們別吃相太難看,如果太難看以後可就沒有了。

而這些分批的撥款也需要當地官員申請才行,交州後來沒有進行過申請,他們也就將這件事情放到了一邊。

結果他們這邊還在討論要給交州撥款多少的時候,人家告訴你不用撥款了,我們已經能交稅了!

要知道,一般稅收上來之後是要分成兩份,一份是留在當地州府,另外一份則是上交朝廷。

而一般州府比較窮,收稅不多的地方,朝廷就不會跟他們要那一部分稅,甚至還要補貼一些。

這都是有標準的,上中下三種州,每一種上交的比例都不同,下州是交的最少,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如交州這樣的是可以申請免稅。

他們等了好久交州申請免稅的奏疏,結果反而等來了人家交稅的奏疏,也就是說這些稅是在交州留下了屬於自己的那部分之後,還有遺留的!

這一下子所有人都對交州的情況十分感興趣,這到底是怎麽做到的?不之前還是“春草青青萬頃田”嗎?怎麽這麽快就能交稅了?難道之前是在騙他們的?

好在駱時行將撥款的明細都給說的清清楚楚,雖然他沒說交州城這一年都做了什麽,但是從這些賬目上就能看出一二。

眾人研究了很久,當時就有人提出了疑問:“這不對吧?交州如今有多少人?這糧食產量看起來比叛亂之前還要多,除非大面積墾荒,否則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交州刺史……這是不是在謊報?”

他說完之後立刻有人反駁說道:“交州刺史謊報有什麽好處?若是不謊報他還能再上疏申請撥款,若是交了稅朝廷可就不會給錢了。”

他這麽一說大家也覺得奇怪,白給的錢誰不想要呢?有很多刺史,哪怕本州的稅收已經足夠上繳,一般也會再拖一兩年要朝廷的撥款,等到了年限之後再開始交稅,哪怕不是貪官,這樣做也能讓地方財政更加寬裕一些。

秘書郎摸了摸下巴說道:“這駱時行年紀尚幼,此前只擔任過縣令,只怕未必知道這其中的彎彎道道。”

“他不知道,他身邊的人必然是知道的。”

駱時行身邊聚集著好幾位曾經的宰相這種事情算得上是人盡皆知的秘密了,所以大家一開始都覺得這位小刺史可能就是那些人的傀儡。

不過思來想去,這些人自己謀求起復做刺史可能都比讓一個反賊後代當刺史來得容易一些,所以後來大部分人都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努力分析之後,眾人只得出一個結論:駱時行可能真的有點什麽特殊的本事,這些數據看上去可太真實了,編都編不出這麽真實來。

這時候有人忽然說道:“其實也不奇怪,此前太平公主曾經募捐了不少錢財送過去,所以駱時行必然不僅僅是依靠朝廷撥款才有如今。”

大家一想也是,只不過公主主持募捐,還募捐了不少錢這種事情一般人也遇不到。

於是有人就酸溜溜說了句:“會寫詩就是好啊。”

眾人相視一笑,對於他們而言,交州沒有麻煩那就是最好的消息,中樞的財政雖然不算緊張但也不寬裕,能不給錢當然是最好的啦。

而就在這個時候,也不知道是誰把交州的情況透露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