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第2/2頁)

駱時行一想也是,然後程敬微又問道:“縣令經過考核已經選出合適的人了?”

駱時行點頭:“差不多,不過我沒打算讓他們上來就當縣令,先放到各縣去當代理縣令,印章暫且不給,三個月的觀察期吧,如果做得好就任命,做的不好就換人。”

這些學子論學識是很不錯的,論眼界……肯定是不怎麽樣,畢竟他們一直在北帶縣,也沒有出去遊學過。

不過用來當縣令也夠了,不需要他們有多長遠的眼光,需要的是踏實肯幹的人,如果太好高騖遠反而容易翻車。

當然讀書好不代表做事情好,哪怕駱時行考試出的題目都是偏實用的他還是擔心這些人不夠接地氣。

要知道每次交州的叛亂都是在縣城起來的,那些部族真的腦後有反骨,讓人十分擔心。

程敬微對他這個決定倒是沒覺得有什麽,最近這三個月主要抓的就是耕種,這是頭件大事,應該能夠看出一個人的資質。

只是讓他和駱時行都沒想到的是墾荒這件事情在各縣沒有出太大問題,反而是州城這裏出現了困難。

在丈量記錄完土地之後,王璿就憂心忡忡來找他說道:“現在咱們那個承包責任制,有點搞不起來啊。”

駱時行聽的時候還沒在意只是說道:“搞不起來也沒關系,人口減少了那麽多,就很多土地是來不及開墾的,能承包出去多少承包多少,大家一開始承包得少也沒關系,等到以後人會多的。”

老百姓都沒怎麽讀過書,就算讀過書有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解讀明白州府的政策,需要推行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看效果。

只要讓他們發現承包得越多自己得到的越多,他們會積極起來的。

反正新官上任三把火,駱時行第一把火已經燒出去了,那就是減稅。

其實也算不上減稅,因為北帶縣的稅收就是那個數目,在他看來這個數目是比較合適的,至少目前北帶縣的所有人沒有覺得稅收是負擔。

而其他地方的那些稅,駱時行在接到那些代縣令反映上來的情況之後,整個人都有些不好。

甚至有些稅收都已經收到了五十年後,這特麽是不把人當人嗎?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造反還是當山匪都讓人比較理解。

不過駱時行也不能真的因為他們交了五十年的稅就免掉他們的稅收,只能說以前的稅收都一筆勾銷,從今天開始重新算。

對於這些一直在交各種高額賦稅的百姓來說,減稅才是最實在的,於是大家在得到消息的時候都顯得十分興奮。

種地的積極性也高了很多——這是各個代縣令說的,具體情況他不是特別清楚,所以準備回頭建立一個巡查組,讓魏思溫帶頭,時不時去各地巡查,這個巡查也不能讓那些縣令提前知曉。

萬一知道了就開始各種應付,搞成面子工程怎麽辦?

當然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對於王璿現在發愁的樣子,他倒是沒覺得有什麽。

王璿嘆氣說道:“想要讓人種地首先要有人肯承包啊。”

駱時行擡頭看向他:“什麽?沒人承包?他們是不習慣嗎?因為大唐以前都是分地的?”

是的,大唐真正的國策其實是分地,但問題在於,國策上寫的跟實際實行的未必是一樣的。

國策上寫男丁分幾畝,女丁分幾畝,其實都是比較多的,按照單人勞動力來看,根本耕種不了那麽多地,所以一般也不會給他們這麽多,但是在收稅的時候可是按照紙面上的數據來收的。

這也是為什麽這年頭農民賦稅比較高的原因。

駱時行他們雖然不分田,還需要百姓承包田,但問題是你能種多少就種多少,收稅也是按照實際名下的田產收稅,並且他們的稅率低,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這樣比較合適啊。

不過現在他開始思考老百姓會不會接受不了,要不要分一部分?每個人按照單人勞動力的頂格來分,如果想要更多的田產,那就再承包。

他的思維比較迅速,腦子發散的也比較快,已經想出了很多解決辦法。

然而還沒等他說出口,王璿就說:“跟承包沒關系,是壓根沒人願意種地,大家都寧可去做工也不願意種地!”

駱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