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第2/3頁)

武曌聽了之後略一思索就說道:“讓駱時行去吧。”

無論是太平公主還是上官婉兒聽了之後都十分驚訝:“他?”

太平公主疑惑問道:“他……他還那麽小,能行嗎?會不會被欺負啊?”

如今大唐的刺史平均年齡都在四五十左右,來一個十四五的是不是誇張了點?

當然這個平均年齡沒有算上皇子,皇子生來就是能當刺史的,普通人當然是比不了。

按照正常的升遷熬資歷的速度,四五十當上刺史已經算得上是年輕有為了,畢竟刺史當夠了年頭等回到京裏那就是六部尚書的候補。

上官婉兒也認真說道:“他是有些太過年輕,主要是三省未必同意。”

武曌淡定說道:“非常時期非常手段,我提拔的人又不少,這又算得了什麽?”

上官婉兒垂頭,這個……還是不太能比的,雖然之前武曌也提拔了不少人,但是很多提拔上來的人官職品級再高也沒用,那就是個擺設,刺史可跟這所有的官職都不一樣。

正如她所說,武曌這個意思透露出來之後,三省那邊立刻反對。

開什麽玩笑啊,十四歲,哦,過了年了,十五歲的刺史?當甘羅轉世呢?

雖然看上去還不如甘羅誇張,但亂世英雄本來就容易出頭,盛世太平的時候當然要按部就班。

三省從上到下都搖頭,武曌也不生氣,只是問道:“你們可還能選出一個更合適的人來?”

武曌一邊說著還讓人一邊將駱時行為政舉措都給亮了出來,眾人一看就有些啞火,別的不說,那樣一個偏遠山區,如今能做到讓文治讓百姓安居樂業,武功將六詔拒之門外。

當然這個將六詔拒之門外可能有點水分,但是之前蒙舍詔的邏盛對於嶺南情況了若指掌也是真的。

最可怕的是當時沒有任何人看出來,還是駱時行跟邏盛對罵的時候才點了出來,甚至嶺南的經略使都沒有察覺到,至於交州刺史,算了……還是當前面那幾個不存在吧。

這樣算來算去,這孩子到也算得上是能吏。

不過大家反對的理由也都很充分:他能治理好一縣但未必能夠治理好一州啊,萬一治理不好呢?

武承嗣聽後嗤笑說道:“治理不好?再治理不好交州還能差到比沒有刺史還差嗎?現在不就是大部分人不想去,想去的不合適嗎?讓你們選又選不出,太後選了你們又不同意,怎麽?難道要讓交州刺史一位一直空懸?如此還不如讓這孩子去試一試。”

他說的也是很有道理的,話又說回來,若是武承嗣口才不行的話也不至於在很多事情上連武曌都能說服。

眾人被他說的啞口無言,拖了一段時間,一直拖到了過年,然後才放置。

結果等到年後,嶺南那邊又要辦官學,交州刺史又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官學可不僅僅有縣學啊,州學也很重要,於是交州刺史的位置重新被提了出來,並且武曌的態度比之前都強硬。

文教之功武曌肯定不會放過,她也需要口碑來讓天下人別被反賊迷惑,更甚至還有比曾經的反賊如今都拜服於她更有說服力的嗎?

三省這次不敢硬抗,生怕抗完了自己就要被流放。

之前他們敢反對主要是因為武曌的態度不是那麽堅決,現在駱時行的提議正好拍在武曌的穴位上,要不是知道嶺南那邊不可能得到消息知道他們在討論刺史人選,他們都懷疑駱時行是在為自己擔任刺史添磚加瓦了。

最後大家只能同意讓駱時行來,還有很多人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想要看看這個少年刺史到底是能安安穩穩當這個刺史還是也和之前的刺史一樣狼狽卸任。

駱時行聽了之後轉頭看向眾人:“我想辦官學不過是想轉移一下大家的視線而已,怎麽還跟爭刺史之位有關系了呢?”

程敬微連忙安慰他:“無妨,有沒有關系都不重要。”

反正最後是駱時行當了刺史,並且將交州的軍權握在了手裏才是重要的。

這個軍權歸屬一開始大家也在吵,都覺得將那麽多大軍交給一個少年郎不合適。

武曌的意思則是一直以來交州刺史都是兼任交州都督和交州折沖府都尉的,既然要讓駱時行當刺史也不能厚此薄彼,還是按照以前的規矩來。

可是眾人都覺得不妥,這時候周興隨口說了句:“交州哪兒還有什麽兵馬?”

眾人一想好像也是哦,兩次叛亂下來交州折沖府的府兵都快被打沒了,哪兒還有人呢?而且本來那地方募兵就很難,所以數目一直不多,好像……也的確不需要擔心。

於是這件事情也就這麽定了下來。

駱時行聽了程敬微的話長長嘆了口氣說道:“那麽現在重點來了,我走了,北帶縣令讓誰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