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第2/3頁)

廣州那邊本來就占據地勢之便,有港口氣候也不錯,自然發展得好,他們這邊山區多路難走,那就是自生自滅。

駱時行說道:“他不管事情也可以上書給京裏問問嘛。”

阿勒真就很擔心經略使直接拒絕他們的要求,畢竟這種事情太麻煩了,之前嶺南那麽多年沒有各級官學不也過來了?

實在想要參加科舉也可以走鄉貢嘛,何必那麽費事呢?

因為跟經略使打交道比較多,阿勒真感覺他都已經能夠想象得出經略使會用什麽樣的語氣回復了。

駱時行聽了之後也覺得有道理,經略使這個人你說他大奸大惡吧,算不上,畢竟聽說不是很貪,廣州的治安也算不錯。

但你說他是好官也的確算不上,說平庸都是誇他,一個地方官連點責任都不想負,也太失職了一些。

不過這件事情還是要跟經略使說,所以駱時行在寫信的時候還特地在最後加上了一句話:如若經略使與朝中來往書信不便,我可代為奏請。

經略使看到最後的時候人都麻了,也就是說駱時行給他寫信詢問只是客氣一下,代表著尊重他這個經略使,但如果經略使推脫責任的話,人家就要給京裏寫信了。

經略使一點也不懷疑他這句話的真實性,這一位又不是第一次給京裏寫信,搞得京裏那邊還斥責過他,說他難擔重任。

實際上經略使也沒打算推脫這件事情,他還擔心拒絕的話消息流傳出去,他要被罵上天的。

不過駱時行提出這個想法的時間點不太好,正好趕上了過年,朝廷封筆,他也來不及詢問,只好先寫封信告訴駱時行讓他耐心等待,年後他立刻寫信給朝廷。

既然如此駱時行自然也就開始等,過了年之後,經略使用最快的速度給朝廷寫了一封奏疏,請立官學。

直到這個時候大家才發現:哦豁,整個嶺南居然都沒有一所官學!

武曌對這件事情十分感興趣,教化百姓本來就是當政者的重點工作之一,甚至如果有成果的話還能記入史冊,青史留名。

而嶺南之所以沒有成立官學也是因為有其特殊的地方——這裏一直都是作為流放地出現在各級邸報上的,要不然就是俚戶造反,反正都不是什麽好事。

不過經略使也說了這方面的問題,主要就是因為這裏的文盲太多,不服王化,不懂禮義廉恥,所以更應該讓他們學習,用儒家思想影響這裏的人,若幹年後說不定風氣也能為之一清。

至於流放過去的官員後代,那就看當年是怎麽判的唄,如果明確規定了後代不得錄用,那自然是不能上學讀書的,如果沒有明確規定,那就當普通人來處理嘛。

這倒也是個辦法,武曌忽然就想起來之前她收到的情報,駱時行在北帶縣好像就搞了個私學,所以北帶縣如今是整個交州,甚至是整個嶺南最穩定,心裏也是跟大唐最親近的地方。

據說那邊少數民族跟漢族基本一家親,沒什麽特別大的沖突,彼此互相尊重對方的文化,甚至那些部族還會主動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

這樣一看,設立官學還是比較重要的。

武曌現在需要一個穩定的嶺南,她的心腹大患是吐蕃,但是因為嶺南接二連三的叛亂,搞得朝中上下都十分忌憚嶺南,甚至不敢輕易出兵吐蕃,若是嶺南能夠在短時間內穩定下來,她還能重啟對吐蕃的戰事。

所以對於這件事情她當即下令讓人撥款,並且責令嶺南經略使一定寫好條陳呈奏上來。

經略使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整個人都麻了,他哪兒會寫什麽條陳啊?

於是緊急給跟駱時行求助,駱時行無奈只好自己上陣,他也不明白,這些都是有規定的,只要寫一寫建立多少所,需要幾年完成,這哪兒難啊?

反正這東西只是個預期,駱時行根據北帶縣的情況預測了一下,然後將預測的時間擴大了十年。

畢竟不是所有地方的官員都積極辦官學的。

只不過寫到一半的時候,他忽然發現一件事情,之前叛亂之後,他們交州少了一個刺史兩個縣令,現在這三個官位都空缺,朝廷那邊到底怎麽安排的啊?

駱時行將官學的事情放到了一邊,轉頭給經略使又寫了封信。

經略使的回信也很快:“等著吧,上次派了一位刺史過來,結果走到半路的時候聽說馮氏謀反,硬生生給嚇病了,在路上條件不好,耽誤了醫治,沒救回來,朝廷現在需要重新派遣。”

駱時行看到的時候整個人都很無語,不過,他多少也能理解那位刺史,嶺南這個地方大概是整個大唐武德最充沛的地方了。

既然讓等,那就等吧。

於是等來等去,等來了朝廷派來北帶縣的天使。

駱時行聽聞天使過來的時候還有些納悶,最近他也沒做什麽,難道是程敬微馳援有功來嘉獎的?那也動用不到天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