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第2/2頁)

這樣一來,雖然不能把責任全部撇清,但至少也能甩鍋。

劉延祐也是湊熱鬧的上了一封奏疏,裏面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表示蒙舍詔在交州經營已久,他之前沒有想到這一點,導致交州損失慘重,是他的過失,還請朝廷降罪。

駱時行在得知之後,忍不住嘴角一抽:“我收回之前的話,劉延祐不是一點本事都沒有的廢物,他甩鍋能力真是無人能及。”

別的不說,就這抓機會的能力就沒人比得上他啊,真是見縫插針地推卸責任。

膠州叛亂的根本難道不是你亂提稅收嗎?如果你不提稅,大家繼續安安穩穩過日子,誰會叛亂啊?

不過既然如此,第一次交州叛亂的鍋也甩給蒙舍詔好了,跑路的交州刺史就是被蒙舍詔收買了。

嗯,說他是細作不合適,堂堂刺史都能是別國派來的細作的話,那大唐朝廷是不是有點危險了?

本來如今朝中就是多事之秋,駱時行也擔心會有酷吏借此生事,清洗異己,所以只是說交州刺史被買通,並不是細作。

三省那邊接連不斷的接到了至少四封奏疏,駱時行那兩封是分開發的,第一份是辯解,第二份才是罵人,劉延祐緊跟著也上了一份奏疏,然後駱時行在知道劉延祐甩鍋給蒙舍詔之後,緊接著又上了一份奏疏。

這一份他原本想要讓劉延祐來寫的,不過第一次交州叛亂的時候劉延祐還沒來交州,所以他也未必清楚事情。

自然是他來更合適。

這四封奏疏一封比一封聳人聽聞,朝廷從上到下都笑了,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縣令跟別的國家的國王打罵戰的。

不是,你們兩個當朝廷是什麽地方啊?給你們吵架用的嗎?而且你們是真的不事兒大啊,再這樣下去只怕他們得派兵先幹掉蒙舍詔才行了。

畢竟比起邏盛說的什麽北帶縣有反心之類的話,大家本能的相信駱時行的說法,因為邏盛的確是對北帶縣的動向太過了解,這比北帶縣令蓄私兵更讓人害怕啊。

北帶縣蓄私兵他能有多少人?地形擺在那裏,人口擺在那裏,生產力上不去能有什麽作為?更何況蜀中說是天塹也不為過,嶺南想要入侵中原必然要過蜀中,蜀中無論對於哪邊來說都是保護罩。

更何況北帶縣沒有理由造反啊。

於是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蒙舍詔到底在大唐安置了多少細作這件事情上。

事情折騰到這個地步,武曌想不知道都難。

她甚至將那幾份奏疏都看了一遍。

武曌在看奏疏的時候,太平公主正坐在母親的身旁陪著,她有些好奇問道:“阿娘,嶺南那邊真的百姓兇殘至此嗎?”

武曌聽後笑了笑,問道:“婉兒怎麽看?”

站在一旁的上官婉兒想了想說道:“我聽聞嶺南有些部族如今還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想來也的確有許多未開化的蠻人,只是……”

上官婉兒仔細觀察了一下武曌的表情繼續說道:“若真是蠻人,只怕也並不容易被說動前去平叛。”

蠻人不懂得什麽是仁義道德,也不知道什麽是守衛國家保護百姓,他們或許有集體意識,但那個集體意識只是針對自己部族的。

中原的士人跟那些人的思維方式都不一樣,想要勸說並不容易。

太平公明白了上官婉兒的意思,有些不解問道:“那他是如何說動那些百姓的呢?”

上官婉兒輕笑說道:“兩種可能,一種是那些人的確是北帶縣令蓄養的私兵,所以聽從他的,第二種則是那些人也並不是真的蠻人,甚至還懂一些道理。”

武曌這個時候說道:“曾經有消息探明駱時行在北帶縣建立了學堂,不拘出身,無論年齡,只要願意都可去學習。”

太平公主聽後不由得詫異:“這……好大的魄力,竟然沒有人反對嗎?他那裏不是有許多世家子弟?”

武曌臉上的笑容之中帶著些許嘲諷:“世家子弟?世家子弟也要依靠世家才能出頭,他那裏的世家子弟都是孤身一人,無法形成勢力,他手裏有兵,又收服了民心,那些人如何能與他抗衡?”

太平公主聽了武曌的話心中暗想,那孩子果然養了兵。

不過太平公主也能理解,那地方手裏沒點人怎麽立得住腳?

只是現在就要看中書省那邊到底是如何決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