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第2/3頁)

於是他們直接另辟蹊徑,努力將話題轉移到恭賀刺史升官之喜上面來。

駱時行聽到這些人恭賀的時候忍住了讓自己沒有嘴角上翹,尤其是看到劉延祐的表情一下子冷淡下來,肚裏更是快笑瘋。

原本劉延祐乃是舉進士出身,文韜武略都為當時之冠,後來又升遷至檢校司賓少卿,封薛縣男爵。

按照正常流程走他也的確是該到外放的時候了,但是這樣的人才一般都是會外放到比較好的地方去,哪怕不那麽好,也是差不多。

如今劉延祐被扔到了嶺南,這相當於明升暗降啊。

至於為什麽……據駱時行所知好像也跟李敬業揚州叛亂有關,是的,又是這個人。

當時劉延祐也參與了平叛,只不過他這個人比較血腥,在平定揚州之後,他過去定刑,將揚州那些一開始聽從李敬業官員六品以下全部流放,五品以上直接處斬。

根本不問到底有沒有苦衷,也不去查中間是不是有其他問題。

這些官員自然是十分不服氣的,李敬業當初是拿著矯詔到的揚州,大家都信以為真,以為真的是朝廷派來的,哪兒能想到那詔書是假的呢?

人家是聽從朝廷命令啊,等後來東窗事發,李敬業直接起兵,那時候想後悔也晚了。

於是劉延祐可以說是把揚州搞得民怨難平,那些官員有一些也是世家出身,家裏人想要救人結果還沒行動人就被砍了,劉延祐壓根沒給這些人機會。

大家一怒之下鬧上朝廷,武曌對於劉延祐的處置還是比較認同的,一開始只是不疼不癢地斥責一番。

後來世家聯合起來向朝廷施壓,中間還有一些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於是劉延祐的官職一直比較動蕩。

最近因為六詔形勢不安穩,幹脆就有人提議讓他來嶺南。

正好交州刺史被殺,這裏有空缺,你劉延祐不是厲害嗎?過去打六詔啊,殺自己人算什麽?

劉延祐本身自然是不願意的,然而朝廷詔令之下,他不願意也沒用,只能收拾包袱過來。

可以說這些人是拍馬屁都不會拍。

而駱時行壓根就沒打算拍馬屁,不提他跟這個人氣場不合的事情,就說這人是平定揚州叛亂的將領,而他是揚州叛亂領頭人之一的後代……這就很尷尬了啊。

不過劉延祐好像壓根就沒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只是淡淡看著下面的縣令派人獻上禮物。

劉延祐是在京城混過的,這些縣令能拿出來的最好的東西在他眼裏也不過如此。

駱時行送上的東西也沒有太貴重,什麽玻璃制品自然也是沒有的,反正他的壽禮送到洛陽的時候劉延祐已經收拾包袱到了交州,不存在對方知道他有玻璃制品這件事情。

更何況就算知道也無所謂,琉璃是稀世珍寶,哪兒那麽容易得呢?

給點金銀制品就算了。

不過就算是金銀制品,駱時行送上的也更符合劉延祐的審美。

其實駱時行更對其他人送上的那些帶著當地特色的東西更感興趣。

除此之外,駱時行還送上了一份禮單。

其他縣令看到禮單的時候都愣了愣,嶺南當地送禮沒有給禮單的習慣。

而中原一般富戶貴族這些有錢人家往來送的東西都不少,所以需要禮單來記載,讓收禮的人家核對。

正所謂喜歡一個人無論對方做什麽都看著順眼,如今劉延祐對駱時行也是如此。

他甚至還親自結果禮單看了看笑道:“無咎的楷書初具形態,不錯不錯。”

駱時行微微垂首說道:“不過工整而已,讓使君見笑了。”

劉延祐本來看禮單是因為這份禮單用的紙上面又漂亮的淡色印花,顯得十分雅致,而打開之後他瞄了一眼就發現禮單上的東西比剛剛送上來的只多不少。

他忍不住仔細看了看,這才發現除了那些東西之外還有各種糧食,每一種都有百鬥之多,而且種類繁多,包括了秈米、粳米、黃豆、黃米等等如今的主要糧食。

劉延祐十分詫異地看著駱時行:“這是……”

駱時行解釋道:“之前交州叛亂,城內百姓民不聊生,下官想了想覺得應該府城應該需要支援,只是刺史一位一直空懸,下官又不好擅自行事,便只好一直準備著,縱使使君不需要,也算是下官的一點心意。”

劉延祐頓時喜形於色,十分開懷說道:“好好好,果然是英雄出少年,無咎深得我心。”

本來劉延祐到了交州之後看到這麽一個爛攤子,真是想辭官回老家的沖動都有了。

糧倉是空的,軍械庫是空的,百姓還都一個個沒有存糧,餓死者眾,對於刺史來了都沒什麽反應。

劉延祐就算是再厲害一時半會也沒有什麽好辦法,最主要的是他本來也不擅長治民。

駱時行送來的這些糧食雖然未必能夠解決根本問題,但總算是能緩和一下現在的情況,到時候劉延祐在奏疏上也好意思跟朝廷要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