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第3/3頁)

魏思溫搖頭:“不是選的,而是世襲,現任縣令的父親就是上一任縣令。”

駱時行震驚:“家傳啊?”

魏思溫無奈:“不家傳也沒用,整個北帶縣只有這一家通曉漢字漢語,不讓他們來誰來呢?”

駱時行點點頭:“既然縣令派來了,那其他官員可以朝廷選派出來輔佐啊。”

魏思溫低聲說道:“派了人來總是呆不長,不是辭官就是埋骨他鄉,這裏的人多少有些排斥漢人的。”

駱時行一聽十分緊張:“那我們……”

魏思溫按住他的肩膀說道:“我跟你說這些是讓你有些心理準備,這裏的人或許並不友好,但也不必擔心,他們排斥的是派過來的官員。”

駱時行恍然大悟,朝廷派過來的官員可能跟他們爭權,或者是對他們抱有不太好的目的,但是他們兩個是被流放過來的,根本不會跟縣令一系產生什麽矛盾,反而縣令免除了他們的苦役相當於施恩,他們怕是感激還來不及。

這樣一想他倒也穩定了下來,又問道:“那他要文書做什麽?”

“朝廷日前派了新的安南節度使,這位節度使本來就出身嶺南,對這裏十分熟悉,手下兵馬也很強壯,似乎有些不滿如今安南如同一盤散沙的狀態,正在開始梳理各地的情況,這就需要縣令將人口土地上報,北帶縣令之前報上去的都打了回來,再不報上去,怕是要不好。”

簡單來說就是新任安南節度使拳頭比較大,還了解當地情況,縣令們都不敢跟他對著幹,可朝廷文書,尤其是涉及到數據之類的東西都是有一定格式,需要按照那個來寫。

北帶縣令不幸是個半文盲,別說格式了,讓他將下轄居民都有多少個,名字都是什麽寫上去都寫不全——當地人的名字都是按照當地習慣起的,平日裏叫也是當地方言,要把這個方言名字翻譯成雅言,就算是長安的博士過來都未必能夠做得好,更別說他了。

所以魏思溫跟駱時行過來簡直是讓北帶縣令看到了希望,駱時行他倒是沒怎麽在意,主要是魏思溫。

魏思溫會成為李敬業的謀士也是因為被貶官才到柳州的,可以說李敬業手下的那些人都是官場失意之人。

而魏思溫被貶官之前官至禦史大夫,別的不說,朝廷上的各種文書那他可十分明白。

駱時行算是沾了魏思溫的光,當然魏思溫在縣令面前也狠誇了一頓駱時行,並且明言:“論文采我尚不及此子。”

北帶縣令不太在乎文采,但是多個幹活的他也是歡迎的。

於是在安頓下來的第二天,駱時行就跟著魏思溫一起開始登記人名,統計年齡。

這個倒也不需要他們挨家挨戶去問,有熟悉縣城情況的在旁邊報人名,他們就音譯成漢字寫上去。

在一眾稀奇古怪的名字之中,駱時行聽到了一個略有些耳熟的名字:程敬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