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終於留下了一個!(第2/3頁)

他稍微有那麽點不甘心和遺憾,看向小會議廳裏的其他人,發現其他人整齊的點頭,眼神裏就差點寫著,“你趕緊走吧!不用審核了!”

“快走吧!”

“別耽誤時間,換下一個!”

趙奕帶著些許郁悶,走回了候選人的房間。

等重新推開房門,倒是感覺輕松了許多,最少審核這一關沒問題,他對黃鐘以及其他人說道,“沒什麽,不用擔心,流程很簡單,做個自我介紹就行了。”

“都別緊張。”

“加油!”

趙奕的安慰和鼓勵大概有點用處,最少參加審核的院士候選們,都正常通過了委員會審核這一關,沒有人被直接刷下來。

大概是因為增選名額比候選人數多,候選人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相互之間的氣氛還不錯,呆在一起有說有笑的。

等到了中午的時候,候選人被安排在一起吃飯。

趙奕參加完審核就被叫到其他會議廳,和幾個院士繼續討論超對稱性問題分析,並不知道審核的事情,到午餐的時候才剛回來,他帶著輕松問了一句,“上午的審核,怎麽樣?很簡單吧?真是沒想到,我還準備了一份……”

他沒說完。

其他人的臉色有點發黑。

學部常務委員會對趙奕的審核確實很簡單,有的委員覺得流程都不用走,直接就給過就好了,針對其他人就不一樣了。

相比趙奕來說,其他人的成果差了一大截,自然要好好的審核。

這是學部常務委員會的職責。

他們的審核主要就是針對學術成果,以防出現‘學術道德’問題,若是後續爆料出‘某某新晉院士的某成果論文是抄襲、編纂’,肯定成為學部的奇恥大辱,學部常務委員會擔負責任首當其中,因為他們就是負責候選院士的‘學術道德’審核。

所以其他幾個候選人,被常務委員會好好的‘為難’了一下。

黃鐘被審核的時間最長,因為他的成果都是理論物理,是微觀粒子的磁力研究,其中牽扯到強力、弱力,幾大力湊在一起的粒子數學,難度可想而知,想要聽明白非常不容易。

審核過程可以說成是‘委員會在為難黃鐘’,也可以說成是‘黃鐘在為難委員會’。

雖然常務委員會的成員也都是學部院士,但學部院士也不是什麽都懂,有一句話說的好,‘跨行如隔山’,學術圈子就更是如此了。

數學、物理都有好多分支。

‘小學科’內的知識懂的多一些,放大到數學、物理範圍就太廣了,‘大學科’內想跨小學科弄懂其他內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趙奕都能從黃鐘口中,聽到很多新穎的東西,別說是沒研究過粒子數學的學者了,想要聽懂黃鐘解釋的成果,以及思考研究的想法、過程,絕對是個艱巨的挑戰。

好在審核結束了。

幾個候選人坐在一個飯桌上,不談什麽‘審核輕松不輕松’,氣氛也是非常不錯的,黃鐘等四個人都為下午的院士投票感到緊張,感到有些擔憂,但到了這個程度,擔憂也是沒有用的。

“今年評不上,我就再等幾年。”黃鐘說道,“反正我剛五十,還有機會。”

實際上,是四十九歲。

其他三個候選人就不一樣了,年紀最大的都已經六十七歲,過了‘院士年齡分層的’六十六歲大關,需要六個院士一起提名,才成為了院士增補候選人。

如果錯過今年的院士增選,因為未來不可能再有成果,這輩子大概率沒希望了。

不過……

其實也沒什麽值得同情的。

‘院士’,可是國內學者的最高職稱,而任何有等級之分的群體,等級人數上呈金字塔形的,大部分的教授終身都沒資格參與增選,更別說什麽評上院士了,能有資格參與院士評選,就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另外,院士頭銜不是榮譽證書,年輕的時候評不上院士,年老了以後很難有成果,再去評選院士,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有成果年輕學者的不公平。

這一點上,趙奕很佩服賀明成。

賀明成在學術圈內名氣不小,但過了六十歲就沒參與過院士增選,知道無力去做出大成就,幹脆就不主動做什麽了。

當然了。

有的老教授想評個院士,獲得一下終身學術研究的肯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能說,個人站位不同、想法不同,立場就不一樣。

……

下午兩點。

數學物理學部正式召開會議,一大堆繁雜的發言、事務處理後,就進入到了院士增選投票流程。

院士增選候選人是不能進入會場的,只能在會場的外間等待。

因為會議要進行兩到三個小時,外面等的實在不耐煩,趙奕幹脆就到會場四處轉轉,若不是有增選會議結束,需要親手給學部委員會提交資料,並交到主席團會議評審的流程,他都想直接回燕華大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