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最年輕、最天才的數學家!

趙奕的第四篇論文的名字很長,主標題是《素數的有界間隔》,副標題是《證明存在無限多個小於等於246的素數組合》。

內容如題。

在一個外行人看來,內容似乎和孿生素數猜想沒有太大關系,實際上兩者是直接關聯的,因為孿生素數猜想,可以弱化解釋成“能不能找到一個正數,使得有無窮多對素數之差小於這個給定正數”。

在孿生素數猜想中,這個正數就是2。

趙奕的論文證明了,這個正整數小於等於246。

兩者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趙奕最開始的證明數字是小於等於五千萬,後來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把數字縮小成246以後,發現再想繼續縮小,同樣的方法就不適用了,就必須去考慮新的方法。

那肯定是個龐大的工程,甚至不比證明某個高難度的猜想差,所以趙奕才對外說,“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但外界的反應卻出乎意料。

國內的媒體直接把他的論文說成是,“在孿生素數猜想的證明中,走出了關鍵且最為重要的一步。”

國內媒體反應是最快的,大概也和趙奕是國內學者有關,在論文發表出來以後,都沒有過上一個小時,就有大媒體得出這個結論。

那當然不是記者自己的結論。

媒體還專門去采訪了國內有名氣的數學家,他們的看法很一致,“孿生素數猜想百年來可以說毫無進展。”

“趙奕的論文是對於孿生素數猜想弱化的證明,他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聽起來246,這個數字很大,實際上,這已經是很小的數字。在很多年前就有數學家斷言,如果有人以弱化孿生素數猜想的方式去做證明,最開始的數字也許要超過百萬,甚至千萬、上億。”

這句話外行人很難理解,但趙奕看的連連點頭,他最開始的證明數字確實是幾千萬。

世界數學界很快反應過來。

多數媒體對於證明過程是否正確是不在意的,因為發表出來的是《數學新進展》,審稿人還做出了評價“其證明是對的,並且是一流的數學工作”。

所以證明過程錯誤的可能性很小。

《數學新進展》在刊登論文兒以後,還確定的指出,“這篇證明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有些國外媒體也斷言,“素數的有界間隔,是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終極數論問題上,取得的非常重大的突破!”

甚至有人認為,“其對學界的影響將超過陳景潤的‘1+2’證明。”

國際數學學會也參與進來,他們對於趙奕的證明進行了科普,拿來做對比的是哥德巴赫猜想。

好多人認為,所謂證明“1+1”,就是要證明“1+1=2”,實際上,這是一個很滑稽的想法,1+1本來就等於2,是數學最基本的常識概念,根本沒有進行討論,去證明的必要。

要了解哥德巴赫猜想,首先要了解殆素數的概念,殆素數就是素因子個數不多的正整數。

設N是偶數。

雖然不能證明N是兩個素數之和,但足以證明它能夠寫成兩個殆素數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個數都不太多,譬如說素因子個數不超過10。

用“a+b”來表示如下命題:每個大偶數N都可表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個數分別不超過a和b。

顯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寫成“1+1”。

哥德巴赫猜想最初始的進展,源自於1920年,挪威的數學家布朗證明了“9+9”。

之後,層層推進。

在1966年,國內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1+2”,也就是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數之和,其中一個是素數,另一個或為素數,或為兩個素數的乘積,被稱為“陳氏定理”。

現在趙奕對孿生素數猜想弱化的證明也類似,他做出了一個證明的開端,他證明了“無窮多對素數之差小於等於246。”

只要把246縮小成2,就可以證明孿生素數猜想。

聖何塞州立大學數論教授丹尼·威爾遜對此解釋道,“從246到2的距離,相比於從無窮到246的距離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好多媒體在談到趙奕的研究作用、影響力過程中,也對趙奕本人進行了點評。

有數學家就明確表示,“如果說之前,憑借三維震顫波形圖,趙奕只是有可能拿到菲爾茲,再加上對孿生素數猜想開創性的證明,現在我敢說,四年後的菲爾茲一定會有趙奕的名字!”

“如果沒有,那會成為國際數學界的黑幕。”

“沒有比這對數學研究更有意義了!”

於是好多媒體口中,對趙奕的稱呼,從‘未來的菲爾茲得主’,變成了‘下一屆菲爾茲得主’。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純粹的國內數學家拿到過菲爾茲,可想而知國內媒體的報道有多麽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