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晚上七點半《新聞聯播》女主播說:“寧山縣是H省深度貧困縣之一,建档貧困人口有十五萬之多,一直是H省脫貧攻堅的主要陣地,從2015年開始走產業扶貧,科技扶貧,在青山綠水之間,走出了一條脫貧的新路,讓我們一起走進寧山……”

第一幕是山下一片白色的大棚,村民正在采摘白色的甜瓜。

“寧山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地區,刀耕火種,廣種薄收是千年以來的傳統方式,從2015年開始寧陜縣發展先進農業種植,2015年開始J大農學院對口幫扶寧山縣,把具有市場廣泛需求的瓜果和茶葉進行了推廣種植。同時寧山縣成立了合作社,進行組織銷售,包學包會包銷售。走出大山的博士生趙紅星帶著妻子陳寧博士回到了寧山……”

趙紅星和陳寧從鏡頭裏出來:“一腔熱血回到家鄉,我們研究方向的又是果木和茶葉,認為大有可為,卻又發現困難重重,縣裏的領導時時刻刻關心我們,解決我們的切實問題……”

新聞回放了2013年的趙家溝,80%的青壯年外出打工,很多土坯房,趙家溝的村民介紹了以前的收入,年收入不足兩千,不外出打工壓根就賺不到錢。種植瓜果之後,他們一年有了三萬多的收入。

記者采訪了J大農學院的姜院士,姜如慧帶著笑:“我首先要為咱們寧山甜瓜的娘家正名,這個甜瓜實際上是哈密瓜的一個品種雪裏紅,是新疆哈密瓜研究所最先育種成功,後來經過咱們基地經過適應性育種,讓它更加適應寧山的氣候,之後有了寧甜6號和寧甜8號兩個優選品種,目前在寧山廣泛種植。寧山山美水美,山地氣候多變,非常適合瓜果生長……”

介紹完農業又轉到旅遊業:“寧山多民族混居,別具民族風情,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通外》的導演和制片人出來,制片人說:“我們也沒有想到一個小成本的綜藝會得到這麽好的反響,會帶火寧山旅遊,在拍攝寧山這一季節目的過程中,我們領略了山川美景,和村民的淳樸。也讓我們堅定了要把這個節目做下去的信念……”

畫面到了寧山的各個旅遊景區,遊客不少,拍到黃瑩瑩和姜遜志的寧山旅遊廣告牌,新聞裏出現聲音:“廣告上的人大多數人都應該認識,被稱為寧山半個閨女和女婿的黃瑩瑩和姜遜志夫婦,他們不遺余力地為寧山代言,今天黃瑩瑩實踐她的第一個諾言,把英雅的服裝生產廠開到了寧山,開啟了寧山服裝加工業的新篇章……”

一整片白色的建築,中間還有一條流過河,還預留出了大片的土地,整個英雅寧山工業園占地八百多畝,一期投入使用廠房三萬多平米,顯現出了英雅集團的雄心。

黃瑩瑩和黃家強父女坐在一起,今天難得黃瑩瑩穿著藏藍色的西裝,化了妝,一副職場女性的幹練模樣。

黃家強伸手摸女兒的腦袋,黃瑩瑩側頭:“老頭兒,你幹嘛?”

“怎麽,你的腦袋我摸不得了?”

“摸得,摸得!”黃瑩瑩側頭看邊上,“這段剪掉哈!”

黃家強坐正:“我們的第二代領導人說過:一部分地區或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英雅作為先富起來的代表,我們有義務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而且這也是相輔相成的,如今東南沿海制造業成本越來越高,而廣袤的中西部,有土地有勞動力,作為一家大型企業集團,有能力作為產業的領頭羊引導產業轉移,我們也要努力去做。”

黃瑩瑩站起來帶著記者去參觀英雅的寧山基地,車間裏已經開始生產,縫紉工正在縫制衣服。

記者看見有工位上的工人坐身邊放著輪椅:“小黃總,英雅還吸收殘疾人嗎?”

“這是一次偶然,趙家溝的一位嫂子說她有個兄弟是殘疾人不好找工作,問我能不能用?腿殘疾不影響縫紉,所以我就決定要了,同時我們聯系了縣殘聯,吸收了八位殘疾工友,整個英雅集團也會跟所在地的殘聯聯系,盡可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無論是扶貧還是吸收殘疾員工,網上都在說小黃總以一己之力帶火了寧山。”

黃瑩瑩站在車間門口的大樹底下:“不要過分誇大我對寧山扶貧的作用,我來之前寧山的扶貧工作已經全面展開,李家村有大學生駐村幹部,縣裏有像小陳這樣,只要企業有困難立馬就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的工作人員,還有縣市省政府給了很大支持。扶貧攻堅,是國家牽頭,基層落實,社會企業輔助的合力,每一方都在盡自己的力量。走到台前的人,總是受到更多關注,請多報道我們那些不辭辛勞的基層幹部。”

最後寧山縣縣委書記出來接受采訪:“在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全縣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我們寧山形成了,以先進農業、特色民族旅遊業和服裝加工制造為主的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