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冷宮12(第2/3頁)

黎帝很輕易地就點頭答應了。

他這麽一答應,那幾位毫無背景、這些年在朝堂上又備受冷落的皇子開始人人自危了。

只是推選質子的時候,可以算是某種程度上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朝臣們眾口一詞地推舉的十三殿下——從年齡到背景到性格再到深受帝寵的情況,聽起來這二十幾個皇子裏面居然沒有比十三殿下更合適的。

黎帝哪裏還不知道自己這是被朝臣算計了。

他氣得臉色發青,朝會也也不開了、當場拂袖而去。

這不過是朝臣擁立的太子和黎帝疼寵的十三皇子之間的又一次例行爭執,類似的事大大小小在這五年間發生了無數回,有黎帝占上風的、也有朝臣們小勝一籌的,但是像這次爭執這麽激烈的還是頭一次。

黎帝強壓著怒氣拖到了第二日再議,又在前一天召了幾個“自己人”進宮暗示。

結果第二日一上朝,朝臣們仍然眾口一詞,那幾個“自己人”全都鵪鶉似的不出聲。

直氣得黎帝當場長袖一掃,直接將龍案上的東西全都掃落在地,也不知怎地就想起了昨日身旁內侍的恭維,咬著牙喊出了那個字——“打!”

他泱泱大黎,難道還怕了那群未開化的蠻人了?!

這一下子可把朝臣鎮得都噤了聲。

商欽回京趕得很急,從接到消息就往回走,幾乎可以說是日夜兼程了。

雖然說是百忙之中,商欽注意到方暇的疑惑,他還是抽出空來解釋了一句,“我那父皇素來膽小怕事,這次被朝臣逼到急處才有這麽一言。倘若晚回去幾日,他怕是就要改口了。”

黎帝恐怕是那句話出口就後悔了,整個朝堂上下也沒有想要打仗的。

如此一來,若是回去的晚了,事成定局、就要錯過這次難得機會了。

商欽本以為黎帝和朝臣還要爭執些時日,卻沒想到前者這麽快就被逼到極處。

可見這些年吵嚷下來,黎帝的耐心也被磨得差不多了。

想到這裏,商欽忍不住擰了一下眉:到底是人不在京城,有些消息過了二手,便沒那麽容易看出來。

方暇可不知道崽那邊還在自我反思,想著進一步提高。

他這些年看著商欽這“遠在千裏之外,挑動京城人心的本事”,除了瞠目結舌就是目瞪口呆,到了後來整個人已經漸歸佛系。

——這可是一個傲天。

這句話就足夠解釋一切了。

商欽最後還是及時趕回了京城。

黎帝雖然因為這些年和朝臣們爭執不休、耐心漸漸消耗殆盡,但是那好面子的性格卻倒是還未改過,又沒有人給他遞台階下,他只能和朝臣這麽僵著。

再者這些年針鋒相對下來,黎帝早就有點對人不對事的趨勢了,但凡朝臣的提議(尤其是那幾個太子黨)黎帝必定要找出理由來反駁一波,實在遇上那些無法反駁的也要挑出點刺,讓這些人心裏不痛快他就痛快了。

這次的事情也是一樣,黎帝確實脫口而出“打”就後悔了,但是滿朝文武開始勸說之後,他那股擰著的勁兒又上來了。

憑什麽不能打?!

這些人縮在後面,卻推著他的兒子去當質子——其、心、可、誅!

商欽就在黎帝和朝臣們爭得面紅耳赤的階段回來了。

一開始無人在意這個遠離朝堂多年、又在京城毫無背景勢力的九皇子,但是後者很快就成了整個朝堂的焦點。

這位九殿下一回來就旗幟鮮明地站在了黎帝這一方:他主戰。

要是單單只這一點倒也沒什麽稀奇的,畢竟這件事最開始的導火索是“質子”,按照黎帝一貫的作風,他是決計不可能放小十三去的。如此一來,危險的就成了其他幾位沒有背景的皇子了,而那幾位皇子雖然不像九皇子這樣鮮明地表示了態度,但也確實是傾向於黎帝的。

但問題在於,這位九殿下不但主戰,而且還主動請求領兵北上。

在方暇看來,這次事情進展順利的不可思議,他仗著旁邊的人看不見,在朝堂上旁聽了整個流程。

他是知道商欽的打算的,聽商欽這麽直接提出來,本來以為這件事要來回拉扯幾次。

畢竟讓一個此前在朝堂上幾乎隱形的皇子突然提出要帶兵,怎麽可能會被這麽輕易的答應?

可事實就是,黎帝在短暫的震驚思考之後輕而易舉地就答應了下來,甚至像是生怕這個兒子反悔一樣,急急敲定了相關事宜。之後更是滿面紅光連連誇贊,不知道的還以為商欽才是那個被受寵愛的兒子。

倒是商欽對這情況絲毫不感意外,他回來之後還和方暇說了原因,“因為我是‘皇子’。”

這短短一句話,只讓方暇身上都冰涼了起來。

當然不可能是“因為是皇子,所以深受信任”,而是“因為是皇子,便是敗了就可以直接說是送去的‘質子’”,而所謂的北征也可以解釋為“質子心生不忿、擅自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