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改變

今天張家的飯桌上所有人都有點兒不對勁, 半分往日的熱鬧也沒有,大夥兒相顧無言,都默默地盯著魚姐兒。

這三十六兩銀子對張家人的實在震撼太大了。

張阿公和張大郎合起來倒是掙過這麽多, 但錢也沒放在他們手上過呐,魚姐兒可已經自己管錢了!還是這麽一筆巨款。

兩張姓男子每每想起這事兒都兩眼相看淚眼。

對張家的女孩子來說, 這三十六兩也威力巨大,甚至遠遠超過張阿公和張大郎。

這對她們不僅是一筆大錢, 還是自己從來沒想過的一件事——原來我們也有可能掙這麽多錢。

梅姐兒如今繡一件小物在外也能賣得幾十文錢, 但王阿婆不許她繡久了,一天只許她繡一個半時辰,上午半個時辰,下午一個時辰, 晚上就算點燈也不讓她動手。

所以這幾十文錢她至少也要花三五天才能掙到,這還沒算成本, 但魚姐兒這三十六兩, 就跟天上掉下來似的,中間除了做胭脂就沒有什麽辛苦活兒。

但做胭脂跟繡花這樣勞心費力的活計比起來又堪稱輕松了,至少不會使壞眼睛坐壞腰。

私下王阿婆指點女兒針線時就嘆:“往常讓你跟著侄女兒學,你說繡花也能掙錢不願意去。單說這種子,魚姐兒不識字不看書又從哪兒認出來?萬事開頭難,你不學連頭都開不了又上哪兒談容不容易。”

飯桌上魚姐兒就見大姑竟放了針線拿著家中字帖問她字,魚姐兒非常開心,梅姐兒也不知從哪兒越來的許多規矩, 許多話別人聽過就算,她卻會往心裏去, 比如“女子無才便是德”, 這一項就能把她拘在女紅上分不出心認字。

但等她讀書習字也能賺錢養家的事實呈現在梅姐兒面前, 主婦的基因幾乎立刻就活泛起來告訴她——這個可以學。

魚姐兒邊教大姑字邊偷笑,看來只要她掙得夠多,就不愁這家不變嘛。

往日她說破嘴去李氏也不會放心去船上,等她一開始正經學字,李氏的枷鎖就被打破了——孩子念書要錢,她可以出門去。

照魚姐兒說,梅姐兒一直繡得不靈動就是因為見識不夠,既不能多出門看風景又不能從書中獲得靈感,做出來的東西又會好到哪裏去呢?她現在已經是合格的繡娘,要想再往上走當然需要提高的就不僅是技巧了。

但她一個外表稚嫩內心成熟的小輩,是不會冒然說這個去傷梅姐兒的心滴~

穩中求進一直是張家小魚進行發展計劃的指導方針。

現在自己才掙了三十六兩,梅姐兒的緊箍咒也沒了——念書為家裏改善了生計,她也可以這樣為家裏多做點事。

雖然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家人,但魚姐兒相信只要有自己不停往前走,聚少成多,娘和姑姑小妹總有一天也會把愛自己放在心頭。

這年頭嫁人跟走鬼門關也差不離,在自己家還好,在婆家媳婦兒可是外姓人,把婆婆丈夫放在心頭第一順位的下場她都不敢細想,要遇見好人家還好說,遇見惡婆婆惡相公那就是九條命的貓也得死得邦邦硬。

張阿公看著湊在一塊兒不停說話的魚姐兒和梅姐兒欲言又止,見兒子呆頭呆腦的樣子就來氣,一家之主女兒掙得都比你多了,還不發表點看法兒?

張大郎對上爹的眼神,由衷地發出自豪的感嘆,“爹,聽大伯說你這麽大的時候還在撿糖雞屎吃。”

言外之意,但我閨女已經能賺夠這個家一年的開支啦。

張阿公給人掀了老底,惱羞成怒,伸手就一巴掌拍在兒子背上發出啪一聲響。

魚姐兒小試牛刀獲巨財,張家老摳張氏阿公破天荒地讓兒子殺了只雞送到廚房,李氏拿來分成兩半,一半清燉一半用腌筍做了燒雞,張大郎正吃得滿口香,冷不防被爹一打險沒嗆著,茫然地看爹。

張阿公恨鐵不成鋼,左右四顧都在埋頭苦吃,再見不著一個人應聲兒。

張家很少吃雞,連魚姐兒上輩子雞都吃吐的人也吃得滿頭大汗,一嘴的油。

張阿公心頭咯噔一聲,只覺這個家要完,哪天他一蹬腿兒還不得隔日就散幹凈了。

那三十六兩銀子交給魚姐兒自個兒管就不說了,怎沒人提另一樣金貴物件兒?

有它在張家就能一直財源廣進,但如果沒它,這三十六兩就是一注浮財。

誠然他不願意魚姐兒沾手太多,年輕人就應該多學習嘛,但他老頭子一個不怕臟,這些活兒完全可以幹幹。

想到此處,張阿公清了清嗓子問:“魚姐兒,如今紫茉莉的種子在哪?阿公給你收著,你人小容易搞丟,給阿公阿公還能給你看看有沒有放壞。”

張阿公很自信,在這個家,自己可是種地的老把式。

孫婆子看看他沒吱聲兒。

打工的最忌諱表現太多,多會一樣活兒就得多做一樣活兒,她對自己的工作量十分滿意,這稱號誰要誰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