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2/2頁)

他莫名有種預感,這本《凡人》,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喬鏡的代表作,成為他寫作生涯中最為光輝燦爛的一筆。

因此,他希望能有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來為這本書作序。

許維新想了一圈,最終在一個休息日去拜訪了一趟文春秋。

“作序?”文春秋聽聞他的來意,哈哈笑了起來,“好啊,我正想著呢!”

他一口便答應下來,快得讓剛清了清嗓子準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許維新都愣住了。

“喬鏡那孩子知道這件事嗎?”文春秋又問道。

許維新搖了搖頭:“我暫時還沒告訴他。”

他撓了撓頭,有些不好意思道:“這不是準備來這兒探探您的口風嗎,也沒想到您答應的這麽爽快。等明兒我跟他講一聲,讓他親自登門來感謝您。”

“……算了,你就別為難他了。”

文春秋很清楚喬鏡的性格,來肯定是會來的,但到時候估計他們一老一小只會坐在家裏大眼瞪小眼,或者全程一言不發聽他說話,這就沒什麽意思了。

許維新有些羨慕地嘆了一口氣。

能攤上這麽好的師長,他想,喬鏡的運氣也真是一等一的好。

不過換個角度想,打鐵還需自身硬,能得到文春秋這樣的大師的欣賞,那這個人身上肯定也是有不少過人之處的,一般人想羨慕也羨慕不來。

又是一個周一。

街上的人們已經不滿足去茶樓聽評書了,畢竟改編也是需要時間的,但他們又不識字,就算花錢買了報紙,也基本只能對著上面的鉛字幹瞪眼。

京洛大學新任的白話小說社社長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點。

在一次活動上,他向社員們說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建議:

他們可以發動京洛大學的學生們,上街免費為人們念書,宣傳愛國思想,也算是變相支持學長的新書了。

小說社全票通過了這個提議。

第二天,街道上便出現了許多穿著黑色中山裝的學生們,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拿著一疊報紙和一塊白色紙板,上面用毛筆寫著“免費聽書”四個大字。遇到人多的地方,便會放下紙板,吆喝一聲,拿起報紙開始大聲朗讀起來。

人們一開始都奇怪地盯著這些年輕人,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麽,但很快就聽出來他們念的是《凡人》的內容——這不就相當於是免費評書嗎?

就算學生沒有說書人那麽專業,但是只要有新鮮故事可聽,管他那麽多呢!

基本上,沒過多久,學生身旁就會圍了一圈人。

這裏面男女老少都有,即使學生們因為人多而緊張,有時候讀得結結巴巴,也沒有人會催促或者表現出任何不耐煩的模樣,只是專注地盯著人群中間的方向,還有好心人遞來水讓他們潤潤喉嚨。

隨著學生們的朗讀漸入佳境,周圍人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很多漢子都控制不住地紅了眼眶,姑娘們更是聽得淚眼汪汪。就連街上步履蹣跚的老婆子和衣衫襤褸的乞丐也被他們讀書的聲音吸引,情不自禁地駐足聆聽,聽到共情之處,那一張張溝壑縱橫、滿面塵霜的麻木臉龐上,也會露出一副恍然失神的表情。

曾經和喬鏡同在一個課堂上課的班長偶然間看到這一幕,一時間,內心五味雜陳。

他怔怔地望著聚集在學生周圍,安靜而專注聽著念書的人群,這是班長做夢也沒有想到會在這個國家發生的情形,但它現在確實就是發生了。

喬鏡……晏河清曾經斬釘截鐵告訴他,這個國家的未來,一定會比他最樂觀的想象還要好上百倍。當時班長其實並沒有怎麽相信,但是現在當他看到這一幕後,他的內心卻不禁燃起了一簇小小的希望火苗。

或許,他說的是真的呢?

家裏已經給他訂好了船票,等半個月之後,他就要離開這個國家,去往大洋彼岸留學了。

“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班長低聲喃喃著在入學時,文春秋站在禮堂上對他們說的一番話,“……而是為了,讓家鄉擺脫貧困。”

四年時光一晃而過,直到現在,他才真正懂得校長講這句話時的深意。

臨走之前,班長想,買一本《凡人》帶走吧。、

一周後。

《凡人》上冊發售,短短半天,全城斷貨。

南北文壇震動,國內一書難求。

文春秋親自為自己的學生作了序。

這篇序言的內容,看似與這本書無關,卻又字字相關。

這是這位堅定支持新文化和白話的老人,幾十年來,第一次用文言文寫下的一段話:

“……百年三萬六千日,飽嘗民族苦難,歷盡變革風霜。烽火硝煙,江山激昂。”

“挽狂瀾於既倒,撐大廈於斷梁。此生唯願,春風又綠神州,華夏再沐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