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第4/4頁)

蔣沛春聽罷就陷入了糾結,不知該如何辦。

正猶豫的時候,一邊的仲煜已經看完了九篇文章,心下佩服的同時,也不忘為同窗提建議。

他道:“若是你們所擅長的不是這一類文風,強行改過去,怕是會不倫不類,反而失了自己原本的水準,但若是水平足夠,能隨意改換的話,倒也不是不能嘗試一番,到底該怎麽做,諸位自己再多加考慮考慮。”

“多謝仲兄。”

“謝過仲兄。”

他的建議不可謂不誠懇,其他人自然聽得出來,聞言便都拱手道謝。

仲煜見狀,也同樣擡手回禮,和氣地道:“諸位客氣了。”

……

就在考生們相繼對著沈伯文的文集研究的時候,他本人則是與褚彥文一道,婉拒了知府的宴請,留在府內休息。

主考官的職責是出題以及閱卷,至於其他事務,則有監臨官與提調官負責。

譬如考場準備,考務,考紀以及後勤供給工作等。[1]

八月七日,是諸位考官們一並入貢院的日子,同時也是鎖院的日子,在接下來的二十一天裏,朝廷派來的禦史惠正青,主考官沈伯文與副考官褚彥文,還有數位同考官們,都不能踏出貢院的門。

踏入貢院之後,眾人集體對天焚香盟誓,這也是鄉試一直以來的傳統。

禦史惠正青焚香籲天,高聲道:“惟國家求才資用,事莫大於茲,凡我有事,尚同心殫力,克襄厥哉,如或售私奸政,取舍罔中,用債於茲事,有如矢言!”

他這番話說罷,沈伯文緊接著帶領其他同考官們上前一步,面色肅然,焚香盟誓:“因文取才,其真其允,如弗既厥心自作慝者亦如之!”

最後才是提調官,監視官等人:“如有怠若職、亂若事者,亦如之!”[2]

集體盟誓完畢,才進入出題選題的階段。

進了內簾,沈伯文朝數位同考官們拱手,態度溫和地道:“出題之事,便麻煩諸位。”

“大人客氣了。”

大周有規定,不允許主考官提前預構,三場考試前,都需要臨時從公揭書中出題,必須由同考官擬定,隨即再由主考官“緣手探策而決之”[3],才可謂之公平無私。

首場所需要出的題目數量是最多的。

同考官們大都是從浙江省各府調來的教諭等,已經不是第一次參與鄉試,經驗是有的,到傍晚之時,備選的題目便已經出好,等待沈伯文抽選裁定。

……

就在貢院內的考官們忙碌的時候,貢院外的考生們也懷揣著緊張的情緒,能否在此次鄉試中榜上有名,獲得舉人功名,從而參加明年的春闈,成了考生們最近幾日夢裏都會夢到的事。

八月初九,四更時,貢院外就已經排了長長的隊伍,皆是等待入場的考生們。

明遠樓頭星鬥稀,三聲畫角雁南飛。

此時父母應相說,共喜兒郎入棘闈。[4]

這首詩中所描述的,便是鄉試搜檢時的景象。

原本的搜檢時間應當是黎明,只不過隨著近些年來考生數量越來越多,若是黎明再開始,到開考的時間,尚且不能搜檢完所有考生,因而朝廷才將搜檢開始的時間提前到了四更。

沈伯文此時便身在明遠樓中,端坐於桌前,目光平視著前方,心中卻在計算著,距離開考還有多長時間。

算著算著,便不自覺地回憶起了那次自己參加鄉試時的情景。

當時入場之時,看著只有考官們才能在進入貢院之時踏入的龍門,自己心中是如何想的?

好像想了很多,又好像什麽都沒想。

時光荏苒,距離自己鄉試那會兒,竟已過去了三年,從考生的身份轉變為了考官。

考生們一共考三場,每場三日,三日之內不得踏出號房,而考官們同樣不輕松,要在貢院之中待到閱卷完畢,相較身為考生時的自己,沈伯文只覺得身為主考官時,心中壓力更大,肩上責任更重。

三場考試結束之後,即將面臨的閱卷,才是重中之重。

先前他來之前,便拜訪過謝閣老,向他請教過關於閱卷的取文標準。

謝閣老只道三詞:“典雅”、“平實”、“通暢”。

這便是大周閱卷官們應當遵循的,通用的取文標準了,不過說罷這三條標準,謝閣老又告訴沈伯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可以按照自己所欣賞的行文風格來取,並不那麽嚴嚴格。

如若不然,也不會有考生們去買來主考官的文集,來研究喜好這種操作了。

也就是沈伯文來到杭州府之後,沒有刻意去打聽外面的事。

要不然就會得知,他的文集甚至已經賣斷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