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2/3頁)

李雲霄立馬跪下,急急解釋:“母親誤會我了,我再愚昧糊塗,也懂九鼎不容外人染指的道理。駙馬待我再好,也不如阿耶阿娘,除非我瘋了,才會放著公主不做,讓他永遠淩駕我之上。”

“既然不是駙馬,那你今日到底為誰做說客?”皇後氣得不輕。

李雲霄仰起頭,一貫刁蠻任性的囂張面容,露出幾分委屈,像是失望皇後竟猜不出,口吻理所當然答道:“阿娘,我流的也是李家血脈。”

皇後一愣,被她的話驚到。

李雲霄撲到皇後膝上,雙眼炯炯有神:“哥哥們不聽話,我聽話。阿娘在,我聽阿娘的話,阿娘不在,我聽齊家人的話。我發誓,日後所思所想,定以阿娘為先,以齊家為先。”

皇後震了好一會才找回自己的聲音,腦子有些亂,但面上已經冷靜下來,緩緩道:“那你得先休夫,然後在齊家找一個表哥丈夫。”

“若讓母親為我選?”

皇後隨口道:“也就你無錯表哥沒有成親了,他雖犟了點,但人長得還行,若有富貴閑人的機會,還是給他吧。”

李雲霄搖頭:“不嫁表哥,讓他聯姻去,封個親王,配妻簡家女,三五年後,再擇朝中重臣之女為側。屆時,他上有親表妹,下有一二實權嶽丈,終身有靠。”

她認真的模樣前所未有,此刻皇後不關心任何人,心被驚世駭俗的小女兒占滿,五味陳雜:“方才的話,不要再提,你心裏想的事,不要露出半點來,否則母親保不住你。”

李雲霄眨眨眼,沒有再繼續追著不放,端看母親沒有趕跑她,就知道她的態度了。

她開心地笑了笑,露出頑童滿足的笑容:“知道了!母親。”

太極宮,小黃門來來往往。

急行之中,規矩得當,不見半分混亂。

獻丹的方士又拖下去一個,行刑的板子打得裂開來。

太上皇脾氣越發暴躁。宮內人人自危,戰戰兢兢。誰都不想丟了小命。

老中官在太上皇身邊服侍,比平日更為小心謹慎,一輩子伺候人的功夫都使上了,不求有功只求無過。

自那日太上皇見了三公主後,便舉止飄忽,時常皺眉沉思。

老中官伺候了太上皇一輩子,嫌少見他喜怒外露。如這般心事重重,只怕是生了心魔。

人越老越容易陷入偏執之中,若生著病那就更嚴重了。

老中官絞盡腦汁,都沒能想出太上皇如此煩悶的緣由。最後還是太上皇自己悶不住,主動嘆了兩句,此事才明朗。

那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太上皇那時還不是太上皇,“李肅”這個名字尚能被人直呼。先皇在世,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子。

當時的世家和現在的也不太一樣,所謂五姓七望的人家,在那時根本不算什麽。

真正的大世家,門生滿天下,個個是棟梁。族中子弟,更是人才輩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這其中百裏氏尤為威名赫赫,名聲遠揚,聲勢之盛,連皇家都比不過。

民間有句話,流水的皇帝,鐵打的百裏。百裏氏族譜溯源至上古,族中代代出賢良,其他人家望塵莫及。每一輩百裏子孫,皆忠君愛國,以匡扶社稷為己任。

便是到了今日,深林山居的百姓,都只知百裏不知李氏。

百裏兵法聞名天下,當時的人家都以能到百裏家做客為榮,若能習練一二兵法,更是一生都足以銘記的榮耀。

李肅就曾到百裏家求學。但那段經歷並不愉快,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打擊。

李家雖奪了天下,可百裏氏並不認主。他們效忠的仍是前朝皇室。哪怕那個亡國皇帝聽信小人讒言對百裏氏疏遠打壓,以至自取滅亡江山盡失。百裏氏卻始終未改初心。

李肅已經記不清當時是為了什麽和百裏家那個小子打起來,好像是為一本兵法,又好像是為一個女人。

記憶中很多事已經漸漸模糊,連當初的影子都拼不出,可他仍記得百裏延喊出的那句“殺豬漢豈配論兵法?”

李家的祖上,是屠夫出身。

李肅最恨別人喊他“殺豬漢”。

十七八歲的少年,自負又自卑,懷揣敬仰而來,想著學了聞名於世的百裏兵法,回京就能讓父親多看重一分。寄人籬下小心翼翼,卻被現實無情當頭一棒——

原來,他的勤奮渴學被視作不安好心,他的謙遜隨和被視作奉承巴結。百裏家根本瞧不上他,他們只想讓他知難而退,遠遠地滾開。

直到今日,李肅回憶當年的事,仍無法控制自己的怒氣。

百裏延長什麽樣他記不清了,可少年手裏一把紅纓槍打落他長劍時眼神中的鄙夷,這麽多年了,記憶猶新,一想起來還是恨得牙癢癢。

百裏氏不肯對李氏皇族低頭,及至皇位換了人李肅登基做天子,百裏氏幹脆舉族歸隱山林,這其後幾十年,無一人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