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八章 我的心胸很寬廣(第2/3頁)

他反對的不是‘軍田永佃法’本身,而是擔心朝廷失衡,李軒在軍中的影響力再無可抑制。

汪文是正人君子,既然朝堂上已經通過了決議,那他就一力推行,不耍半點花招。

剩余一個商弘,在朝中的地位尷尬。他難得有事做,自然也盡心盡力。

其實這‘軍田永佃法’還未開始推行,就已初見成效了。

那些聽到風聲的衛所軍戶,對衛所軍田的照料,就陡然變得用心起來。

期間還爆出了幾起衛所軍官侵占軍田案——在少傅於傑與李軒的重壓下,他們倒也沒敢真的侵占軍田。

這些人只是將衛所中本該畝產四石,五石的上田轉包出去,然後賺取差價。

他們只需在收獲季按照軍田的‘正常’產量,給朝廷上繳兩石就可以。

以往這些田都是朝廷的,與這些軍戶無關,那自然是上官想怎麽樣就怎麽樣,地方上的軍戶都不甚在意。

可如今朝廷分田在即,預計到五月底冬小麥成熟之前,就可完成初步的分田。也就是說這地裏面種的糧食,以後都歸軍戶所有。

這些軍戶利益攸關,自然容不得上面的小旗,總旗們胡作非為。

於是各種與田畝相關的弊案,接二連三的在北直隸地面爆出來。

而就在時間進入四月之後,李軒又得了一個讓他精神大振的好消息。

大晉皇莊栽種的土豆田與紅薯田,都陸續進入了收獲季。

由於虞紅裳嚴令各地皇莊停種冬小麥之故,內官監在北方騰出了四百萬畝用於栽種土豆,又在南方調撥五十萬畝種植紅薯。

所以這次的產量極其誇張,一共獲得土豆近一億六千萬石,紅薯則達三千萬石。

——這還僅是皇室莊田,除此之外,誠意伯府的幾十萬畝田地,還有那些南北勛貴士族的莊田都沒計算在內。

李軒預計這數字應當是在六萬萬石到八萬萬石之間,足以供養天下間一億五千萬人口三月所需。

哪怕加上那些沒有上戶籍的隱戶,也足以保障各地的糧食供應而綽綽有余。

此時的李軒,也就徹底將陜西的戰事置之不理。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陜西那邊既然兵精糧足,那麽接下來無非就是對耗。

打這種依托工事的呆仗,李軒過去了也沒用。

他現在手邊的事務,無論是神機營的演訓,還是遼東移民,又或是雲中戰艦,還有那軍田永佃法,都比陜西那邊的戰事重要得多。

……

就在朝堂為‘軍田永佃法’與‘宗室供奉法’而掀起的風波漸漸平息之際,在西安的沂王府內,沂王虞見深卻正是愁眉不展。

他的眼中,滿含著惑然之意:“你可能確定?那些糧船馬車裏面確實有糧?不是掩人耳目,或是虛張聲勢?”

“確定無疑。”

回答沂王虞見深的,是端坐於他堂下的鐵面人。

他是去年八月份,投入到沂王軍中效力的。

由於早年在軍中就有過接觸,鐵面人手裏也掌握了部分寧王留下來的資源,他很快就獲取了沂王的信任。

此時鐵面人的語聲沙啞:“就在這幾日,我一個個糧船潛入進去看過,三日以來抵達三門峽的糧船總共三十七艘,全都堆滿了各種糧食。

還有晉軍的軍心士氣,一直未有衰落之兆。可見晉廷糧秣不缺,供應充足。”

就在這個時候,他們都隱隱聽見了遠處,一陣山呼海嘯的歡呼聲,還有數百門的巨炮轟鳴震鳴。

——那都是來自於城外六十裏的聲響,自從‘維新元年’的年初,兩艘雲中戰艦加入陜西戰場。

朝廷在山西與河南的兩路大軍的推進速度就陡然加快,就在前日,河南總兵方瑛統轄的三十七萬大軍,已經推進至西安以東六十裏,他們布置在城外的最後一條防線。

其實秦王府與戰場距離很遠,普通人根本就聽不到那邊的炮鳴聲。

可無論是沂王虞見深,還是鐵面人,他們都有修為在身。耳目之靈敏,自然非是常人能夠比較。

沂王虞見深就不禁蹙眉:“可他們到底是從哪裏來的糧食?鐵先生你可查清楚了?”

這就涉及到另一件讓虞見深煩心,甚至是感覺恐慌的事情。

這幾個月來,他手中的暗探系統遭遇了沉重打擊。

朝中的繡衣衛,內緝事廠,突然就變的消息靈通,幹練得力起來。

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昔年孫太後留下的情報網完全撕毀。

此外還有那些往日裏與他們暗送秋波,暗通款曲的勛貴與宗室,也大多都沒了聲息,都徹底斷絕了與西安這邊的聯系。

虞見深知道這天下間,一定發生了某種他不知道的變化,甚至是能動搖天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