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托獻(第2/2頁)

要是先帝,文彥博,王存就擼起脖子上去噴了。

可是趙煦,他們不敢,當然也知道,他們噴了也沒用。

眼前這位官家,與先帝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對士林,少了那種敬畏之心。

沒有敬畏之心,那就意味著他不會在乎,更不會顧忌。對於這樣一位官家,再用老方法,那就是早死,給家族招禍。

王存沉色不語,科舉的改革,他們幾乎插不上話。

這些方案,全都是章惇等人搗鼓出來,他們提出了反對,遭到了無視。

在他看來,政事堂七人,‘新黨’占據了五個,有絕對話語權,他與文彥博,哪怕聲音再大,在‘在內爭議,對外團結’的要求下,也只能在政事堂吼吼。

文彥博默默一陣,道:“對於今年恩科的錄取,是否是以禮部為主?”

今年恩科的大小主考官,趙煦早就定下了,禮部尚書李清臣,國子監祭酒沈括。

按照規矩,科舉進士名單,由翰林院審閱,大小主考官定奪。

趙煦站在大街上,吃著糕點,偶爾還喝權哥的水,毫無官家該有的威嚴與肅穆,邊吃邊喝的點頭,含混的道:“應當是這樣,文卿家有想法?”

文彥博道:“官家,臣以為,如果出現爭議,應當由政事堂一致決定,如果出現不一致,國之大事,須朝議而決。”

王存神情微變,不應該是官家來決斷嗎?怎麽是朝議?

文彥博不怕觸怒官家?

蘇軾也目露疑色。

“可以。”

趙煦隨口就應下了,道:“那科舉的事,就這麽定了。說說田畝的事,田畝改革。現在有兩個爭議,一個是朝廷出資,每年從士紳手裏回購田畝,交給百姓,有聲音說,這是朝廷搶劫,有失朝廷仁德,朝廷應當采取自願原則,不願意賣的不能強迫。第二,就是針對於托獻於士人以避稅的打擊,有人說,這難以辨別,恐傷士林之心,弊大於利。第你們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