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殿中交鋒(第2/2頁)

李清臣盯著他,道:“下官是認為,這樣的法度不足以懲前毖後。下官建議,朝廷應當審時度勢,對貪腐官員,明刑正典!凡事不能倚靠相公們的操守,若是如此,還需法度綱紀做什麽?”

語氣剛直,咄咄逼人。

大殿裏,李清臣的聲音在回蕩,一些人交頭接耳,神情意動。

李清臣所說……似乎很有道理。

這時,又有人出列,朗聲道:“臣反對。之前也不是沒有相公犯錯,諸事皆有成法,李郎官的意思,是要因人設發法嗎?”

眾人看去,殿中待禦史呂陶。

瞥了他一眼,不少人又看向蘇軾。

呂陶是蜀派,或者說蜀黨。蘇軾當年的‘烏台詩案’,其實本質就是‘蜀洛黨爭’,呂陶當年也是其中幹將,成功救出了蘇軾。

蘇軾面色如常,靜靜的立著。

李清臣聽到‘因人設法’,當即大聲反駁,道:“我朝法度,因人因事者諸多,呂禦史,要不要翻出來,為他們平反,廢除那些祖法,討論一下祖宗得失?”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李清臣是‘新黨’,用‘舊黨’口口聲聲的祖法來反擊,著實厲害。

趙煦不動聲色的看著,眼神笑意更多,這個李清臣的口才倒是犀利。

呂陶擡著板笏,慨然道:“李郎官說不是因人設法,那你認為呂大防該怎麽處置?”

眾人紛紛看向李清臣,在他們看來,李清臣某種程度就是代表趙煦的態度。

李清臣自然想過,但卻不能宣之於口,過早說出來只會成為靶子,轉向朝臣,道:“下官不贊同蘇相公之言,貶謫了事,太過敷衍,如同兒戲,如何向百官,億萬臣民交代?後世史書,會不會將我們評為一丘之貉,沆瀣一氣?”

呂陶哼了一聲,舉著板笏向趙煦,沉聲道:“陛下,呂大防已經被抄家,聲名狼藉,並已古稀之年,垂垂老朽,沒有幾年可活。朝廷若是繼續懲治,將顯得陛下過於苛刻,有失寬仁,寒天下士人上進之心,請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