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眾生皆苦(第3/4頁)

孫策:……

要不要這樣?給點面子能少一塊肉嗎?

周瑜腳步緩緩跟出來,規規矩矩的行禮,然後把剛才的情況解釋了一下,他們前些天做的有些過火,一不小心得罪了太多人,惹得不少人沉不住氣要對他們下手。

仇家太多,一時半會兒也想不出來到底是誰,只能低調行事避避風頭。

吳景看看樂呵呵不知道危險倆字怎麽寫的大外甥,再看看和和氣氣溫溫柔柔的外甥好友,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如果不知道這倆半大小子幹了些什麽,任誰來說他都不會相信這兩個人能幹出那等強盜行徑,難道是冀州原司徒那裏悄悄下了命令,不然這倆小子怎麽會有學有樣?

說好出門討伐山賊,討賊討賊討到最後給他綁回來了個張昭張子布,那是能隨隨便便就綁回來的人嗎?

吳景嘆了口氣,揉揉大外甥的腦袋瓜邁步進去,“行了,你們倆這些天安分點,少出門晃悠比什麽都強。”

孫策咧嘴笑笑,朝旁邊的小夥伴眨眨眼,然後催著他舅進屋吃飯。

馬上要回鄴城述職,這大半年來幹了那麽多活兒,一時半會兒真不知道該把哪件放在最前面,反正不管最前面是哪一件,他和公瑾都是大大的功勞。

揚州地大物博,他和公瑾就是遊龍入海,天底下最優秀的少年豪傑就是他們。

周瑜面上帶笑跟在後面,趁吳景不注意朝孫策比劃了個手勢讓他消停一會兒,然後很快又恢復成溫潤如玉的模樣。

兩個人離開鄴城後在徐州待了足足兩個月,徐州牧陶謙看他們不順眼也沒辦法,他們只是對那些在徐州隱居的儒學大家還有辭官歸隱的能臣心向往之,有禮有節的帶著心意去拜訪,就是州牧也管不著他們私底下拜訪人。

他們又沒什麽壞心思,只是不經意之間提到鄴城有多少好東西,冀州的百姓安居樂業,冀州的商路四通八達,冀州的老少婦孺都能背幾句論語雲雲,多說了幾句話而已,陶州牧管吃管喝還管他們一天說幾句話嗎?

——小孩子不懂事兒,你和他計較什麽?

這句話的殺傷力在什麽時候都很大,孫策和周瑜背靠大山,陶謙不敢真的對他們怎麽樣,只能任倆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搞事兒,徐州隱居的能士不少,他以州牧的身份征召都沒請出來幾個,兩個毛都沒長齊的奶娃娃能幹什麽?

陶州牧只能這麽安慰自己,不然能怎麽辦,兩個人全然一副來徐州遊玩的架勢,身邊還帶了不少護衛,烏程侯孫堅帶兵在兗州虎視眈眈看著,他要真敢對這倆小子做什麽,不用冀州原煥給他使絆子,孫堅立刻就會帶著大軍打過來。

他手下的丹陽兵能征善戰,可是徐州還沒有從黃巾賊的打擊中緩過來,百姓剛剛安穩沒幾天,他這個時候主動挑起戰亂,州牧的位子估計也幹不了多久了。

孫伯符就喜歡看陶謙這種看不慣他又拿他沒辦法的憋屈模樣,要不是不能在徐州耽擱太久,他和周公瑾能把徐州境內有名有姓的能士拜訪過來一個遍兒。

以他們倆的口才,十個人裏有八個都會搬家去冀州,也不是他們逮著老人家欺負,有句老話說的好,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公平競爭公平競爭,人家都在徐州住那麽長時間了都沒出仕,可見也不是陶州牧拿捏得住的人,不如換個地方看看。

腿長在人家自己身上,寬宏大量仁慈愛民的陶州牧總不能攔著人家不讓人家走吧?

陶謙被兩個少年郎氣的幾乎要吐血,在他快要忍不住,寧肯拼著和孫堅打上一仗也要讓這兩個人得到教訓的時候,消息靈通的小霸王一溜煙兒就帶著小夥伴離開了徐州。

揚州刺史陳溫去世,揚州群龍無首,他舅吳景被任命為丹陽太守,他要帶著小夥伴回老家投奔舅舅啦。

兩個人滑不溜秋的跟泥鰍似的,想抓的時候已經跑了老遠,陶謙在府上氣的摔了好幾套茶器,下令治下郡縣但凡有人再看到孫家小兒和周家小兒立刻抓起來,誰的面子都不好使,不把人抓到牢裏教訓一番實在難消他心頭之恨。

孫策和周瑜知道陶謙肯定不會白白吃虧,離開徐州後就沒打算再去第二次,至少在陶謙是徐州牧的時候不準備再去那地方。

吳氏在吳郡不大不小算個世家,吳夫人父母早亡,和弟弟吳景相依為命,家族裏卻還有不少親戚在,吳家人沒有欺負姐弟倆父母早亡,吳夫人嫁了孫堅之後也沒忘幫襯母家。

吳景成年後跟在孫堅身邊幾年,不久之後就回老家當官,以他的身份當太守其實有些不合適,架不住他有個好姐夫,有烏程侯在背後撐腰,身份再低也沒人敢在他面前說三道四。

吳郡吳氏的門第不算太低,和烏程侯相比可以算得上高門,吳景雖然年輕,但是本事卻不小,都說外甥似舅,小霸王那不管不顧閉著眼睛就是幹的脾氣也不知道是隨了他爹還是隨了他舅,總之這一大家子的脾氣都不像江東這水土養出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