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姜舒被叫到正堂議事時,就看到姜恪眼眶深陷,面容憔悴,仿佛一夕之間蒼老了十歲。

今日一早上來了三批信使,帶來三條信息。

一是密陽被奪,秦刺史落馬而亡,二是昭南縣傳信,匈奴五千騎兵攻打塢堡,三是荀淩來信,匈奴在白蘭陘增兵兩萬,與郡軍對峙,隨時可能開戰。

三個消息說完,堂內寂然無聲。

說是三個消息,其實整個串聯起來就是匈奴的一個攻城侵略之策。

先破密陽,再下昭南,然後前後夾擊拿下白蘭陘,待到荀淩大軍潰敗,攻克燕嶠、入駐昔日王城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其實當初天子下令遷都之時,留守巽陽的官員便有了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準備。

但當真的聽說興郡失陷的消息,聽聞郇州刺史已長辭人世,整個郇州就只剩下燕嶠一郡孤立無援的時候,眾人依舊感到一股深深的無力感彌漫身心脾肺。

“密陽為何會被攻破?”安靜許久後,姜舒打破沉默問。

縱使他早就猜到了這件事,但依然想不明白在物資足夠又有援軍的情況下,密陽為什麽會被攻破。

他的疑問也是在場眾人的疑問。

姜恪嘆了口氣,緩緩道:“因秦刺史堅壁不出,匈奴用計在城下叫罵挑戰,引起軍隊激憤,而在雍州援軍出城應戰之時,卻又屢次假裝不敵攻勢而撤兵,以此攪渾視線、疲憊大軍士氣。

“數日前,匈奴軍故技重施,在兩軍對戰之際再次佯裝落敗潰逃,秦刺史本欲立即回城守衛,然其部下將領田瑋貪功冒進,貿然率八千兵卒前去追擊,結果正中匈奴之計,在永峽關被匈奴大軍埋伏,幾乎是全軍覆沒。

“秦刺史知曉此事,立即帶領雍州軍前去救援,也大為受損,秦刺史更是在撤兵途中身亡,致使密陽被占領,興郡徹底陷落。”

“田瑋,又是此人!”姜顯聽得眉頭直皺起,憤慨道:“端門之戰失利便是因其好大喜功,守著盛縣,還妄圖出兵奪回西竹,結果反倒因此失了端門,已有過一次失敗,卻還不吸取教訓,如今又害得大軍潰敗,無數軍士死於荒野,連秦刺史也……此人果真是一大禍患!”

其他人也是同樣看法,分明已經判斷失誤過一次,卻還對匈奴詭計毫無戒心,使得原本可以安然度過的一次劫難,最後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這遠比大戰本身的失敗更令人憤恨痛心。

姜舒默不作聲,聽著姜恪口中可以稱之為荒唐的失城原因,心中忽然有些迷茫。

本以為有了物資,又等到了援軍,密陽至少可以撐到秋收以後,再堅持一陣,耗得匈奴無功而返亦有可能,然而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密陽依然被攻破了。

僅僅,只比它原本時間線上破城的時間多支撐了一個月而已。

為什麽會這樣?

難道這些既定的劇情注定都要發生嗎?

一時間,姜舒感到心緒慌亂無比。

如果之前所做的努力都沒有用,那他會不會也阻止不了巽陽被攻破的命運?

他真的可以在匈奴刀下保全姜家嗎?

正當思緒混亂之時,倏然間四個字落入他的腦海中。

——大勢所趨。

想到這,姜舒不禁闔起了眼。

對啊,他的大綱上不就是這麽設定的嗎?

匈奴蓄力多年,廣積余糧,兵強馬壯,正是強盛之時,魏室卻是墮落腐敗已久,聽到興郡三縣陷落,朝廷之中甚至都無人想著要出軍抵抗,反倒以極快的速度通過了移都南下的政策,這是何等羸弱不堪的政權。

這樣的政權早已無力維持國家運轉,魏國本就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時候。

因此,即便密陽之戰沒有田瑋,沒有此次的失誤潰敗,匈奴若真不計損耗大軍壓陣,興郡也遲早會被攻破,此乃天下大勢!

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可難道就因為大勢難改,巽陽就不守了嗎?

——當然要守。

姜舒堅定地回復自己,正如他當初所言,天下將亂,逃去哪裏都不得安穩,與其四處流亡,不如留在巽陽搏得一線生機。

更何況他的親朋好友都在此地,種下的紅薯、辣椒也都還未收獲,即便前途再難,他也要盡全力一試。

姜恪亦是同樣態度,或許他就從沒想過要放棄,經過最初聽聞消息的震驚、憤懣與悲痛後,很快便調整了情緒,召集眾人給出對策。

“不論如何,昭南縣決不容有失。”姜恪安排道:“倉曹與金曹需盡快備好送往昭南的軍資糧秣,兵曹集中所有郡兵,今日即刻出發支援昭南縣。”

得到命令的幾人立即起身:“遵府君命令。”

·

議事結束後,姜舒單獨留了下來。

支援塢堡的物資糧秣,他兩日前就已清點完畢,因此並不著急回去主持曹內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