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姜舒去官署是為了找他父親商量收容流民一事。

天子移都帶走了巽陽至少一半的百姓,再加上那些世家高官底下的蔭戶僮客,人數怕是多得超乎想象!

他不知道姜恪對此是怎麽看的,但在姜舒看來,正因為有這麽多的百姓南遷,才會致使巽陽經濟驟然蕭條,城外田地大片荒蕪。

無人耕種就意味著沒有糧食收獲,而缺乏糧谷,恰恰是姜舒最擔憂的。

日後匈奴大軍圍城做的第一件舉措便是切斷糧道,整整兩個月,城內的人出不來,外面的糧食送不進去,待到城破時,其慘烈情形可以想象。

姜舒不想看到那樣的情況發生在自己眼前,因此不論是為了恢復農桑,還是為將來修築防禦工事做準備,他都必須說服姜恪留下這些南逃的流民。

當然除了這些考慮,他還有個必須招收流民的原因——玩家是以流民的身份進入遊戲的,他得想個辦法把這群“危險分子”留在眼皮底下照看。

一般來說,這個時間姜恪和姜顯都應該在後堂準備用餐了,然而姜舒到了後堂卻發現裏面只有兩個婢仆,一問才知二人正在中堂小殿接待郡都尉。

郡都尉……荀淩?

姜舒略一揚眉,頓時來了興致。

自他來到這裏,見到的都是書中連沒有名字的炮灰,這位荀都尉卻不然,他不僅在書裏有名有姓,還是戲份頗重的配角。

此人出自南地四大高門之一的秀川荀氏,父親任雍州刺史加輔國大將軍,還有個叔父立於朝堂高位,任尚書右仆射,身世背景那叫一個絕好。

因出身高貴,又才貌出眾,荀淩年紀輕輕便已官至五品,被封為建武將軍,掌管一郡軍事。

對於自己書中人物的風采,姜舒向來是很有興趣見識一番的,聽聞此事便急忙朝中堂而去。

中堂四周環境雅致,廊外楓木枝葉舒展,落下婆娑樹影。

站在烏木檐廊下,姜舒還沒決定要不要進去打擾他們,隔著墻便聽見有斷續議事聲傳來。

耳朵捕捉到“端門失守”一詞,姜舒腳步微頓,突然知道了荀淩來此的原因。

暄和二年三月,匈奴大舉攻破端門郡,郇州刺史撤兵密陽固守,雍州刺史派手下華辛帶兵支援,將匈奴大軍攔截在白蘭陘外。

算算時間,這段劇情也差不多是時候發生了,荀淩這麽急匆匆地過來,商議的多半就是端門淪陷一事。

若從地圖上看,端門、興郡與燕嶠呈倒三角形狀,燕嶠郡便是位於下端的那個角,匈奴要攻燕嶠,必然要從端門或興郡過,現在端門被破,從某種意義上說,燕嶠已經和匈奴軍隊相接了。

“必須守住白蘭陘,不可讓胡狗再推進半步了!”姜恪面色肅然,眉頭緊鎖。

“我已去信告知秦刺史,明日便帶兵五千前往白蘭陘,與華將軍會和,”荀淩立於堂中沉聲說道,“荀某離開後,巽陽安危便托於府君了。”

“都尉盡可放心,老夫在城中一日,必當竭盡全力穩住後方局勢。”

“有勞府君,軍中還有事務處理,在下先行告辭。”說罷,荀淩幹脆利落地拱手道別,轉身闊步朝門口而去。

踏出門檻時,荀淩似有所覺地轉身掃向左側。

姜舒正對上他淩厲的目光,當即感到身體一僵,動彈不得。

不愧是未來的龍驤將軍,明明現在也才二十出頭,已是鋒芒畢露了。

“你是,姜三郎?”

被他這麽一稱呼,姜舒才想起來行禮:“殊拜見荀都尉。”

“不必多禮。”荀淩上下打量他兩眼,眼中流露些許驚訝之色,“今日未施粉,倒是有些認不出來了。”

聽他這話,應該是和原主認識的。

姜舒不禁思索起有關荀淩的記憶,只是還未等他想起什麽,對方就已經轉身疾步離去了。

忽然間,姜舒胸中生出一股莫名慌張的情緒,正當他疑惑自己這股情緒從何而來的時候,身後傳來熟悉的聲音。

“阿弟。”

溫和清潤的嗓音瞬間將姜舒拉回了神,他回過頭,見姜顯站在門旁,立即收斂神思喚道:“兄長。”

姜顯看了眼荀淩離開的背影,也沒問他為什麽會在這裏,語氣和順道:“事情已商議完畢,進去吧。”

“好。”

堂內,姜恪坐於席間,神情比起以往更為莊重嚴肅,顯然是在為戰事擔憂。

見到姜殊到來,他也沒露出什麽好神色,問:“阿子來此何事?”

姜殊行禮道:“兒有一事不明,特來請教阿父。”

“你說。”

“如今巽陽人口空虛,又是春耕用人之際,阿父為何不招募流民開墾那些無主荒田呢?”

似是沒想到他會提這個,姜恪皺了皺眉,道:“那我問你,倘若是你為了躲避戰亂而背井離鄉,會願意停留在兵家必爭之地的巽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