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同化光明會(第4/12頁)

類似於‘顓頊生驩頭’,顓頊國衍生出企鵝國。

所以少昊,也就是玄鳥國衍生出了殷商國。東夷系的殷商,滅了炎黃系的禹夏,對夏朝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二裏頭遺址到處是很明顯地破壞痕跡,幾乎就沒有完好的東西,可以想象夏朝滅亡時,很多東西都被徹底毀掉了。

扯遠了,那麽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所記載的四方風,山海經裏有沒有呢?

當然有,格式都一樣……而且更詳細。

《大荒東經》:“東方曰析,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大荒南經》:“南方曰因,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大荒西經》:“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長短。”

《大荒東經》:“北方曰鹓,來之風曰猣,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

最後北方放在了東經,應該是劉歆修書時,或者更後世時犯得錯誤。

總之山海經記載,與甲骨文幾乎一樣。

可能有人覺得,哪一樣啊?錯了很多好吧。

的確,東風甲骨文寫‘劦’,山海經寫‘俊’。南方甲骨文寫‘夾’和‘凱’,山海經寫‘因’和‘民’。還有西風‘彝’,寫成了‘韋’。

不過北方甲骨文的字已經破損了,只剩下一個‘宀’,山海經卻寫明了,是‘鹓’。這個字早就不用了,其實就是宛字,上面多了個鳥而已。倒是很符合東夷的習慣。

另外關於南風甲骨文寫凱,山海經其他段落作了補充,《山海經·南山經》:“又東四百裏,至於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也就是說,山海經也認為南風叫凱風。

總之山海經犯的錯誤,其實都可以認為是後人整理和傳抄犯得錯誤。

古本山海經早就找不到了,現在看的是不知道傳抄了多少回的版本。有些字也變了,是很正常的。

寫錯字沒問題,說的是一回事就行了。

凡事就怕對比,看看其他文獻犯的錯誤你們就懂了。

戰國時的《堯典》有關於四方的描述,說帝堯朝東西南北各派了人去觀察天象,司掌四方、四時,分別是:“厥民析,鳥獸孳尾。”“厥民因,鳥獸希革。”“厥民夷,鳥獸毛毨。”“厥民隩,鳥獸氄毛。”

是不是很晦澀?沒事,你們不用懂什麽意思。

因為關於真正遠古的四方司,四方風的設定,戰國人早就忘了。

不懂意思,所以是‘望文生義’,‘想當然’地寫成這樣。

他們看到殷商人留下的甲骨文‘東方曰析,鳳曰劦’,大概也很懵逼。

因為甲骨文裏‘風’字是‘鳳’,繼而直接理解為鳥……再望文生義,聯想下覺得這裏是在寫鳥獸。

‘劦’字你們看結構,也知道,是有眾人協力之意,繼而望文生義,聯想為‘合’的意思。

所以戰國人結合前面的鳥獸,就寫了鳥獸‘合尾’。

好好的四方司與四方風,變成了四方司在不同季節下,鳥獸的變化……

風呢?跟風沒有關系了。

堯典是《尚書》首篇,儒家經典,到了漢朝,地位飆升,因此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選擇了堯典的說法。

至於山海經的說法,司馬遷沒有采用,表示:‘吾不敢言也。’

所以,從戰國往後,一直到近代,堯典的說法都是正統。

直至,上世紀,用科學且系統的象形解析方式,破譯了商朝文物上的甲骨文。

這才發現,一直以來正統都錯了,山海經是對的。

自武丁時期在骨頭上刻下那段文字後,三千年下來,唯有山海經,完整記載了上古的四方風。

當然,我可以洗。

戰國時期的人,不是不懂甲骨文,他們是故意篡改。

或者故意在嫁接,將炎黃東夷的文化進行融合,把大量東夷的文化,安插到帝堯等炎黃系的人身上。

他們沒有選擇照抄,而是從東夷系的文化裏取其靈感,進行加工,然後轉嫁給帝堯。

完成了民族融合,炎黃與東夷,徹底合為一體。

帝俊成了帝嚳,少昊成了黃帝之子,殷商的祖先是帝嚳的次子……

我沒有說這不對,作用是積極的。

但不管是故意錯,還是無意的。

客觀來講,戰國時對上古的理解,就是沒有山海經寫實,沒有山海經真實,沒有山海經老實。

對於上古之事,戰國文獻有學術目的,漢朝文獻更是有政治目的。僅供參考。

傳言漢武帝時從西域有人送來了鸚鵡,漢武帝一臉懵逼不認識,最後還是東方朔掏出山海經,說這玩意兒叫鸚鵡。

《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