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少帝對賢王說,他的皇位本就是僥幸所得,原非天命,雖勉強為之,但終究是天性冥頑,資質愚鈍,力不能及,不但如此,德不配位,禍人殃己。

天下當以能者居之,這個道理,他到如今才明白過來,亡羊補牢,但願為時不晚。他已將遺旨燒掉,對天發誓,所有的人,都不會有事。

賢王當年讓位於聖武皇帝,締造了一段棠棣生輝的佳話,珠玉在前,他理當效仿。

賢王的語氣本就凝澀,他說到這裏,停了下來,望向束慎徽。

燭火映出他靜聽的一張面容。

賢王定了定神,從位上站了起來,走到他面前,取出帶來的一道書簡,躬身雙手奉上。

“此為退位詔書,陛下委我轉呈殿下。陛下說,他的三皇叔,比他更適合做這個天下的皇帝。相關事宜,包括何時公布天下,一切都請殿下定奪,他無不遵從。”

賢王托著書簡,等待束慎徽接過。

束慎徽紋絲不動:“請將此物交還陛下,轉告陛下,勿妄自菲薄。我知他之能,可治世,可濟民。”

“另外,我也有東西,皇伯父既來了,勞煩代我一並呈給陛下——”

他起身,取來一道奏折,“這是元旦大朝會那日我曾呈上的請辭折,皇伯父應還記得,當時陛下未準,收了回來。也是承蒙陛下之恩,容我攝政至今。國戰已勝,我這攝政王之位,這回真的該卸下了。”

他再取來一口匣,放下後,打開。賢王一眼認了出來,裏面裝的是當年明帝臨終之前封他為攝政王時親手系在他腰間的那根九環金玉腰帶。當時賢王就在近旁,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兄弟情深,何等感人。

“腰帶為攝政之信。今日我既去銜,此物,理當歸還。”

他淡淡說道。

然而賢王的心情,變得愈發慘淡了起來。

這世上有一種人,如若日懸長空,天生耀目,什麽也無法掩蓋其光其華。但那光華落入人眼,便成了能割到自己的鋒芒。

他的這個侄兒,便是如此。

他是高祖之孫,聖武皇帝之子,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有經緯之才、治世之能。

今日雖然傳出消息,少帝昨夜指敦懿太皇太妃假傳偽詔,並當著她面燒毀。但實情如何,賢王心知肚明。

那遺詔必定是真。至於明帝臨終之前,何以一邊親贈腰帶,一邊又暗留遺旨,賢王也再清楚不過——明帝不信自己的這個皇弟無意於皇位。

他都如此,何況別人。

但是,從頭至尾,賢王卻始終相信,自己的這個侄兒,他對宣政殿裏的那個位置,從無有過半點的占有之念。哪怕是他當著少帝和百官之面斬殺高賀之後,賢王也是如此認定。

當日的那件事,在別人的眼中,是攝政王剪除擁護少帝的勢力,獨攬大權,和少帝徹底對立。

但在賢王這裏,他卻仿佛感到了某種宿命般的通向不歸路的決絕。

他希望真的是自己想多了,他的預知是個錯誤。

賢王定立了片刻,驀然回神,仿佛為了挽回什麽似的,匆匆解釋了起來:“殿下!陛下做了什麽,你或還不知。他已下令將劉向調回,命他接掌地門司。所謂先帝遺詔,也是李太妃的矯詔,陛下已經燒掉了!還有蘭榮!陛下賜死,雖被他僥幸逃脫,不過,伏誅是遲早的事。殿下,陛下他是真的知錯了,他想彌補!何況,殿下既也認定陛下理當繼續在位,那便不該這麽快便卸擔。如今國戰雖勝,但朝堂空虛,陛下更需殿下輔佐——”

賢王口裏說著這些話,看到那道今夜由自己帶來的退位詔書,心底忽然又一陣發冷,話聲隨之慢慢消了下去。

今夜自己送來的,當真不是帝王心術,而是來自那少年的徹悟?

束慎徽道:“陛下雷厲風行,我未錯看,將來必成英主。”

“殿下——”

束慎徽朝著賢王含笑點了點頭:“有勞皇伯父了。侄兒不送。”

賢王去了,束慎徽坐了回去,片刻後,來到了他那間布著地圖和沙盤的書房之中,將在墻上已懸了許久的輿圖揭下,仔細地折疊整齊,放好,再將沙盤也蒙上一層防塵之衣,做好這一切,他最後環顧了一圈四周,走了出去,回往寢堂,行經途中池園,晚風徐徐,送來了一股芙蕖的淡淡暗香。

他慢慢停了腳步,立在水邊。

他想起了和她的那個大婚之夜。

記得那夜侄兒找來,她從洞房裏出來,事畢,他伴她回,仿佛也是途徑此處,他為緩解二人相處的尷尬,開口給她介紹此間池園,說,待到芙蕖花開,她可來此消夏。

而今芙蕖開了,她早已不在,去了那方能讓她策馬奔騰、天生便屬於她的天地之間。

他站了片刻,繼續前行,回到繁祉堂,將她留下的那幾張他已不知看過多少遍的起了毛邊的習字整理好,帶回到他起初發現它們的那間書房裏,放回字畫缸中,讓一切都恢復原本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