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京市市場(第2/3頁)

這也是林念特意選在晚上送雞蛋的原因。

“小林這是送了雞蛋來,又走了?”袁桂花問了一聲。

於嬸嘆著氣:“這孩子,說要好好休息,好好過日子,總也閑不下來,之前打電話回來也是急匆匆的,這會兒又不知道去哪兒了。”

“還有這一箱荔枝,小林說是給我們吃的。”劉保木把荔枝也一起搬了過來,並把林念留的紙條遞給於嬸。

“還真是,”於嬸看著紙條,笑了一下,“她還特意叮囑這荔枝不好存,叫我們分一分呢,也好,我們沾沾小林的福氣,這荔枝可不便宜。”

這時候,林念的車子已經在開往京市的路上了。

這段時間確實忙碌,但對她來說其實還好。

前世的時候她為了賺錢,很多時候都是從早忙到晚,而且一天天幹的都是體力活,晚上回去悶頭就睡,習慣了也還好。

這會兒趁著荔枝市場好,她四處來回跑著收荔枝,雖然也忙,但好歹在開車的時候可以坐著,而不是總站著幹體力活。

這兩個月正好放假,等過了暑假開學,她的生活步伐也能慢下來,到時候有的是休息的時間。

第二次到京市,林念已經對京市有些熟悉了。

再加上她去年過年前在京市賣過西瓜,也賣過雞蛋,跑過好多地方,對京市整體的情況有些了解。

先前滬市的經驗也告訴她,昂貴的荔枝市場與反季西瓜截然不同,這次她可以不去特意找有錢人聚集的地方。

相反,更繁華熱鬧的地方,更容易賣出荔枝。

如果她所預料的一樣,她手上的荔枝因為口感確實好,一經出現在大家面前,就有許多人詢價購買。

價格方面,她的售價還是5塊錢一斤。

購買荔枝的客人跟滬市差不多,都是一邊嚷著價格貴,一邊毫不猶豫掏錢購買。

京市很大,有錢人也很多,她的荔枝口感又好,再加上她並不限制購買荔枝的多少,因此沒過多久,就有些騎著三輪車過來買荔枝。

對林念來說,不管是5斤10斤,還是50斤100斤,她都一樣對待,不漲價也不降價,要多少給多少。

至於買了荔枝回去的人究竟是為了自己吃,還是轉手去賣給別人,她反正是不管的。

或許是因為八月荔枝已經逐漸減少,她這會兒拉著荔枝過來,不少人都動起了腦筋,從她這裏5塊錢一斤買去的荔枝,轉手就能賣7塊8塊。

而且因為這些轉賣荔枝的人都是騎著三輪車,完全可以四處鉆巷子去賣荔枝,不像林念的大車,必須停在寬敞的地方銷售。

消息傳出去總是很快的,一傳十十傳百,騎著三輪車來買荔枝的人比先前林念在滬市的人要多得多,出手也很闊綽,基本都是50斤起步。

甚至還有一口氣要兩三百斤的。

三輪車買了荔枝就走,旁邊看的人只能看到三輪車來回跑,不知道他們到底要了多少荔枝。

林念也樂的“少進幾次貨”,幾乎每天都是到確認“銷完”,才無奈去拉貨。

18萬斤的荔枝,比之前在滬市的貨要多許多,也正是這個原因,她這次才沒有去滬市,而是徑直到京市來銷售。

她知道滬市的荔枝市場沒有飽和,如果她過去,肯還能賣出不少。

但她這次的庫存量實在是太大了,去滬市折騰幾天,可能還不如在京市折騰一天賣出去的數量,這也是她選擇來京市的原因。

但她萬萬沒想到,京市的市場局勢比她想象中還要好。

主要是有那批騎著三輪車賣荔枝的人,但凡來一個一口氣買100斤荔枝的人,就抵得上她零售批發買幾十個人的量,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小姑娘,這是我的名片,”又有人開著三輪車過來,遞給林念一張名片,“我就在京市這裏做小生意,以後有什麽需要幫忙的,隨時來找我,能幫的我一定幫。”

說是這麽說,但林念知道這人是看中了她手上的荔枝。

不僅僅只是今年的,還有來年的。

這些年夏天荔枝市場一直都很好,可還是因為貨運的限制,許多人有心無膽,不敢涉足這個行業。

林念直接把荔枝拉到了京市,還能確保荔枝的品質,對京市的一些生意人來說,簡直可以稱得上是“高利潤低風險”的大好生意。

搭上林念這條線,對他們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就這兩天時間,林念就收到了不下十張名片,名片上的這些身份高高低低,什麽情況都有,但這時候隨身會攜帶名片的,本身就已經是很有想法的人。

這樣的人主動送上門來,哪裏有把人推走的道理。

更何況這荔枝生意還有的做。

想著,林念認真收起對方給的名片,臉上露出笑容:“當然,以後有機會,我會聯系你。”

對方聽到這話,知道林念明白他的意思,立即笑著點了頭,又看向林念車裏的荔枝:“勞煩,給我200斤荔枝。”